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系列報道之一
【編者按】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全縣各級黨組織把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黨史學習教育全過程,堅持從群眾身邊的事情做起,從群眾關心的難題改起,傾注真情實意,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為全面展示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成效,即日起,縣委黨史學習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在“武山縣人民政府網”、“新武山”APP、“武山縣黨史學習教育”微信公眾號連續刊載全縣各鄉鎮各單位各部門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的典型實例和經驗做法,進一步激發全縣廣大黨員干部學黨史、筑信仰、守初心、明真理、強信念、勇擔當,以服務群眾的實際成效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果,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學史力行辦實事 勞務輸轉攬真金
——武山縣黨史學習教育助推勞務產業跑出“加速度”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武山縣充分利用勞動力優勢,把勞務輸轉、穩崗就業作為“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重要舉措之一,始終堅持“強技能、塑品牌,建基地、拓市場,抓輸轉、促增收”的勞務工作思路,當好勞務“紅娘”、唱響勞務品牌、拓寬就業渠道、筑牢維權后盾,持續推進全縣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走心。

唱響品牌優“菜單”,“點單”培訓強技能。立足縣內富余勞動力優勢和省內外勞務市場需求,全面發動引導鎮村、社區干部深入基層群眾,逐戶開展就業登記調查工作,摸清就業崗位需求,變“被動服務”為“主動上門”,實現就業服務“零距離”。同時,依托武山“魯班建筑工”“鴛鴦電焊手”“寧遠家政妹”等特色勞務品牌,采取“課堂教學+實踐操作+現場觀摩”相結合的方式,按照務工人員“需要什么、培訓什么”的原則,積極主動與用工企業協調溝通,結合年齡結構、身體條件、文化程度,量身定做務工技能培訓“菜單”,開展建筑、電焊、機械操作和家政服務等“點單”式培訓,并將參訓合格人員推薦到優質崗位就業,做到培訓輸轉精準無縫隙對接,實現“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截至目前,已舉辦各類培訓20多期,培訓700多人次。



拓寬渠道當“紅娘”,“多元”崗位促增收。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勞務工作組織作用,通過武山政府網、“武山勞務”微信公眾號、微信工作群、快手、抖音等網絡平臺,及時發布務工就業信息指南,編印《武山縣2021年勞務輸轉招聘用工匯編手冊》,推介“百企萬崗”招聘信息,切實提供職業介紹和就業指導服務。主動對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勞務市場,積極聯系廣東、浙江、江蘇、山西等務工重點地企業,采取“一企(一地)一案、一車一策”的方式,開展“點對點、一站式”直達“保姆式”服務,打通穩崗就業“最后一公里”,實現外出務工人員從“家門口”到“廠門口”安全無縫對接。先后發布網絡招聘信息140余期,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會230余場次,對接406家用人單位,提供務工崗位8.65萬個,輸轉外出務工人員11.49萬人,勞務產業經濟收入達22.71億元,預計今年年底勞務經濟創收達30.69億元以上。


維護權益筑“后盾”,“留心”環境穩就業。為切實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勞動合同簽訂、社會保險、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在務工人員外出時,組織力量檢查勞務中介、人力資源等機構與務工人員簽訂權益維護相關合同,加強法律宣傳,提高維權意識,從源頭上確保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針對縣外務工人員投訴反映工資拖欠等問題,充分發揮在新疆烏魯木齊、上海黃浦、天津北辰等省市的9個流動黨支部,以及在山東煙臺、山西大同、廣東惠州等3個駐外勞務工作站作用,積極與當地勞動維權部門協調,全力開展維權服務,有效保障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同時,加強后續溝通服務,積極與各鄉鎮銜接,及時了解掌握外出務工人員家庭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及時予以協調解決,全力營造舒適安全的“留心”環境,有效調動群眾外出務工的積極性。先后協調處理拖欠工資事故8起、工傷維權4起,先后幫助57名農民工討回拖欠工資157.4萬元。

(武山縣務工經商流動黨員黨委召開務工經商流動黨員代表座談會)

(武山縣勞務輸轉服務中心赴“珠三角”考察對接勞務輸轉工作)

(武山縣勞務輸轉服務中心赴江蘇看望慰問務工人員)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