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12月31日訊(編輯 杜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開展以來,武山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站位謀劃,高標準推進,實施理論鑄魂、文化引領、立德樹人、基層治理、志愿服務、項目強化“六大工程”,積極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武山模式”,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全縣建成縣、鄉、村(學校)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所、站465個,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14個,實現了縣、鄉(鎮)、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

突出思想引領,實施理論鑄魂工程。積極拓展理論常態化進基層的有效載體,探索創建新時代文明播報、“文明實踐·理論講座”微講堂、紅色課堂、“庭院課堂”“板凳講堂”“田間講堂”等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黨的創新理論和方針政策,各級志愿服務隊廣泛開展理論宣講志愿服務活動2800多場次,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飛入尋常百姓家”。

突出以文化人,實施文化引領工程。堅持把“興文化”落實到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打通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等平臺,踴躍參與“唱支山歌給黨聽”合唱比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紅色文藝輕騎兵”“流動博物館”“流動圖書館”進鄉村等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廣泛開展“書香武山”全民閱讀、“寧遠新韻”等活動3200多場次,把更多優秀的電影、戲曲、圖書、科普、文藝演出推向基層,切實提升百姓文化獲得感。

突出主流價值,實施立德樹人工程。聚焦時代新人培育,不斷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評選機制,廣泛開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邊好人、抗疫先鋒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評選表彰各類先進典型2200余名。積極開展先進典型學習宣傳活動,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推動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新風正氣傳的開、陳規陋習必須改”的生動局面。積極推動“文明禮儀”“化解糾紛”等“做文明有禮武山人”十二項行動,廣泛開展青少年學生“四史”教育,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細落實。

突出移風易俗,實施基層治理工程。探索社會治理的德治新路徑,認真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十要十不要”和優化營商環境“十要十嚴禁”,褒揚向上向善、孝老愛親等先進典型,打擊失信失德、封建迷信等不良習俗,弘揚時代新風。認真落實《武山縣治理高價彩禮推動移風易俗實施方案》,依托文明實踐建立完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督促指導鎮、村結合實際設定婚嫁彩禮及喪葬事宜限高標準,推動婚喪事新辦簡辦快辦。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600多個,簽訂承諾書2.3萬次,備案登記1.2萬次,營造了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

突出文明實踐,實施志愿服務工程。按照“總隊+支隊+小分隊”模式,組建黨員干部帶頭,群眾積極參與的志愿服務隊伍,搭建“1+7+15+449+N”組織有序、互聯互通、運行高效的志愿服務網絡,成立各級志愿服務隊472個。今年143個“一愛一為”志愿服務隊,每周五下午集中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建立責任區域包抓和月調度、周通報等機制。全縣73名街長、353名巷長,5400多名志愿服務“網格員”以及各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積極開展道路清潔、環境秩序治理志愿服務活動4200多場(次)。疫情期間,1.57萬名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推動志愿服務在武山大地蔚然成風。

突出守正創新,實施項目強化工程。精準設計和實施具有鮮明特色的學習實踐科學理論、宣傳宣講黨的政策、培育踐行主流價值、豐富活躍文化生活、持續推動移風易俗五類63項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城鄉共治“六大行動”“一愛一為”“老曲新唱頌黨恩”鄉土秧歌曲藝培訓、“水墨丹青系鄉情”送書畫進農村、“我為家鄉代言”網紅行動等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特色志愿服務項目廣泛實施,著力打通凝聚和引導群眾最后一公里。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