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2月14日訊(記者 王繼明 李益 杜鵑 劉慧茹 鄧晨陽)武山縣地處渭河上游,扼古絲綢之路南路要道,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的重要區域。武山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武山木雕就是武山歷代藝匠根據當地民俗文化和自然資源,就地取材,借鑒江南和中原木雕風格,以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勤奮實踐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具有較高工藝水平和地域特色的木雕藝術。武山木雕分布較廣,而高樓木雕在全縣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近日,新春走基層記者走進高樓鎮拜訪了從事木雕行業30余年的木雕藝師常志寬,見識了他的木雕技藝。“我的師傅叫包抱抱,他將木雕工藝傳授給了我們幾個徒弟。”常志寬告訴記者,木雕技藝像其他工藝一樣講究“傳承”拜師學藝,師傅挑些好徒弟將自己的技藝傳給他們。在長時間的摸索與實踐中,常志寬學有所成,融合掌握了木雕和雕版的刀法技藝,更掌握了左右手都可熟練制作木刻的技能。

“現在這個木雕在我手里已經是四代人了。我的兒子現在也開始學習了,算是第五代人。我們全是手工木雕,主要特點就是雕出的東西栩栩如生,基本上可以說是活生生的。木雕也是技術人員抒發感情的方式,我的每件作品都付諸了我的感情。”30多年的木雕生涯讓常志寬對木雕有了自己的理解。2006年,常志寬被評為天水市雕刻高級藝術師,2007年被評為高樓鎮致富帶頭人、模范黨員,2010年獲甘肅省農村實用人才獎。

在機械化生產高速發展、網絡日益發達、而傳統工藝越來越稀少的年代,常志寬卻用最自然的材料、最樸素的心,把對生命的美好夢想與希望雕鏤于木。他以一顆匠人之心,琢生活之影,讓匠心作品融入生活,把實用與藝術相結合。他主要以人物、動物、花卉作為圖案來進行工藝創作。人物多為神話傳說、神仙圣人,有財神送寶、八仙慶壽、壽星獻桃、福祿壽喜、二十四孝、牧牛圖等,這些神仙、羅漢、圣人們無不顯得形象生動、栩栩如生;動物題材的有孔雀開屏、喜鵲鬧梅、白鶴盤松、鯉魚跳龍門、雙鳳朝陽、麒麟送子、龍鳳呈祥、飛龍攬云、百鳥朝鳳等,各種動物展翅欲飛,呼之欲出;花卉題材的圖案主要有牡丹、荷花、竹菊山茶花等,高貴典雅,別具一格;此外,還有琴棋書畫、暗八仙等,既有表現生活情趣的也有表述吉祥如意的。

多年來,常志寬的木雕作品在全縣各地一直供不應求。在自己富起來的同時,也不忘帶領周邊村民跟著一起致富。他帶領喜愛傳統木雕工藝的村民發展木雕產業,既富了群眾,又把這門傳統手藝傳承了下去。

縣十五次黨代會以來,武山縣將高樓木雕列為全縣的十種文化產品之一,這給高樓木雕的發展帶來了一個新的機遇。“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縣十五次黨代會提出的‘11711’全域旅游發展思路,將高樓木雕作為一個全鎮的特色產業來推動和發展。一個就是積極與省、市行業部門溝通、銜接、匯報,將高樓木雕宣傳推介出去,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第二個就是計劃在劉川村建一個三國文化陳列廣場,在廣場計劃建一個高樓木雕文創園,這樣將高樓木雕的發展提上一個新層次;另外計劃今年組織全鎮的木雕傳承手藝人外出培訓、學習、考察,通過學習考察將高樓特有的三國文化與高樓木雕進行融合,使產品有更廣闊的市場。”高樓鎮黨委副書記、 鎮長張明明說。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