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武山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推動產業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的動力引擎,積極探索、大膽實踐,集體經濟發展成為了激發鄉村活力、培養鍛煉干部、加強組織建設、推動產業發展的有效載體。

強化四項舉措抓推動。提高站位抓部署。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納入縣域經濟發展布局,研究制定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方案,指導鄉鎮逐村制定集體經濟發展五年規劃,明確目標任務。以提升自主經營性收益為重點,分兩年扎實開展村級集體經濟“突破年”和“提升年”行動,建立縣鄉領導包抓責任制,幫助村“兩委”理思路、抓提升。靠實責任抓落實。堅持把發展村集體經濟作為鄉鎮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和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發展村集體經濟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大投入抓提升。持續加大集體經濟投入力度,2019年以來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扶持項目資金3300多萬元,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資金保障。健全機制抓激勵。把發展村集體經濟與鄉村干部評先選優、績效報酬、表彰獎勵相掛鉤,每年對集體經濟發展成效明顯的集體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以鮮明導向激勵鄉村干部履職盡責。

探索四種模式強帶動。興辦經濟實體型。根據區位優勢、資源稟賦,探索推行黨組織領辦創辦合作社和村辦企業,發展農產品種植和畜牧養殖、勞務建筑、運輸物流等實體經營性活動,建設專業市場、商鋪門面、倉儲中心等實體項目。截至目前,全縣已注冊成立建筑公司、二級煤炭市場等村辦企業11家,村黨組織和黨員創辦領辦合作社230多個。發展農業產業型。堅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與實現產業振興相結合,興辦一批設施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示范園或基地,配套建設生產、加工和經營服務設施,形成了“一村一品”。全縣各村結合產業優勢積極種植水果玉米、架豆王、中藥材等發展村集體經濟,去年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640多萬元。盤活集體資產型。注重統籌盤活村級集體資產和資源,對村集體機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等資源和集體閑置用房、機械等具有經營價值的資產,通過折資入股、租賃或自主經營等方式,發揮資產資源效益。全縣清理收回機動地1.3萬多畝,采取自主經營、折資入股、租賃生產等方式增加集體收入520多萬元。項目資金帶動型。以中央三部委扶持項目資金為重點,整合各類扶持資金2440萬元,選擇了一批基礎條件較好、資源優勢明顯、產業特色鮮明的村作為試點,采取村辦企業、領辦合作社、入股等形式,幫助村集體獲取相對持續穩定的收益,為全縣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借鑒。

初顯四方成效促共贏。集體收入得到了明顯增加。2019年以來,全縣村集體經濟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截至目前,全縣344個村累計收入達到5900多萬元,村均17.42萬元,較2019年增長4000多萬元。2021年全縣村級集體收入2400多萬元,村均7.07萬元,197個村年收入超過5萬元、占57.27%,所有村全部實現了自主經營性收益。村黨組織組織力得到了明顯提升。通過發展集體經濟,絕大部分村破解了等靠要、無能力為群眾辦事的困境,一些村上微小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村上可以自主開展,村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望更高了、號召力更強了。干部能力得到了明顯鍛煉。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鍛煉培養鄉村干部、鄉村人才的重要平臺,讓廣大鄉村干部在集體經濟發展中主動作為、大顯身手,通過學習培訓、交流觀摩等形式,鄉村干部的發展理念、市場理念、經濟理念明顯增強,思考謀劃工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產業發展得到了明顯帶動。各村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作為產業發展的試驗田,村集體結合農村撂荒地整治、機動地清理等工作,開墾回收土地5萬多畝,通過種植架豆、烏龍頭、羊肚菌、萬壽菊等特色優勢產品,帶動群眾發展多元產業,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互促互進。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