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7日,武山縣召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暨民間工匠座談會。縣委書記王新強出席會議并講話,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德銀、縣政協主席龐明全圍繞非遺傳承保護提出意見建議,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麗霞主持會議,副縣長李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民間工匠的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通報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情況。會議聽取了非遺傳承人、民間工匠代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怎么傳、傳什么、傳給誰”的意見建議,縣委組織部、縣文旅局等部門進行發言。
各鄉鎮黨委書記或鄉鎮長,縣直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非遺傳承人、民間工匠代表參加會議。

王新強指出,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是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豐富群眾生活、匯聚時代力量、服務經濟發展、推進社會治理的需要。全縣各級各部門要清醒認識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項,特別要重視解決經費支持短缺、時代媒體沖擊、傳承后繼乏人、產業鏈條不全、研究挖掘不深、展演渠道狹窄、宣傳引導不夠、發展思路不清、文化層次較低、眼界格局較淺等十個方面問題,推動非遺傳承實現高質量發展。
王新強強調,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要做好八個方面工作。要深入思考,規劃先行。相關部門、鄉鎮、傳承人要認真思考各自工作,超前謀劃,及時編制規劃,用規劃引領非遺傳承保護。要胸懷大局,傳承創新。非遺傳承人胸懷要寬廣,通過收徒傳藝、依托鄉村舞臺等多種形式,將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藝無私地傳承下去,使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到后繼有人。要打造品牌,提升價值。深入開展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動,著力打造品牌,不斷提升文化價值。要強化學習,凝聚內涵。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不斷加強交流學習,一方面要在傳承保護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緊跟時代步伐,對非遺項目進行創新,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內涵,推動形成更好發展格局。要加強支撐,搭建平臺。縣文旅局等相關部門要加大扶持力度,積極搭建各類演出、參展平臺,為非遺傳承發展創造良好環境。要動員社會各方力量,支持推動非遺傳承發展。要創新思維,適應市場。緊盯市場需求,加工生產消費者青睞的產品,推動全縣非遺更好的傳承保護。要創新思維方式,豐富傳統工藝題材和產品品種,提升設計與制作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實現非遺傳承保護和經濟效益雙贏。要廣泛宣傳,擴大影響。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微信等各種媒體,廣泛宣傳非遺傳承保護取得的成就,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展示非遺傳承人的良好精神風貌,增強全社會保護意識,不斷提高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要選樹典型,表彰獎勵。聚焦非遺傳承保護,深入挖掘傳承保護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及時表彰獎勵,在全縣樹立標桿,發揮非遺傳承人在專業領域、思想境界、道德修養等方面的示范表率作用。
王新強要求,非遺傳承人和民間工匠要著力在三個方面發力,促進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傳承保護。在傳承方面,要“思”。認真思考自己所傳承的技藝全不全,如何傳、傳給誰,要做到清清楚楚。要“勤”。要勤奮練習自己所傳承的技藝,做到常學常新,常練常新。要“精”。要對自己所傳承的技藝精益求精,力求技藝(工藝)過硬。在創新方面,要“學”。要把自身傳承的技藝與其他非物質文化相結合,持續加強學習,積極參與文旅部門組織的各項文化交流和研討活動,不斷開闊視野、拓展思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要“創”。要樹牢創新思維,大膽的創,大膽的干,不要墨守成規,勇于創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新路子。要“育”。要積極培育非遺傳承各類人才,推動非遺傳承后繼有人。在保護方面,要“爭”。緊盯國家政策導向和投資導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推動非遺實現高質量發展。要“集”。要凝聚社會各方力量,集中資源優勢,努力營造全社會重視非遺、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要“拓”。積極拓寬渠道,開發各類產品,讓非遺更好的轉化為經濟社會效益。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