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夯實種植中藥材基礎,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武山縣樺林鎮郝山村立足當地實際,因地制宜,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鞏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對撂荒土地進行集中翻耕除草平整,讓“沉睡”的土地煥發活力。

清明谷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郝山村按照樺林鎮“北部山區抓藥材,中部川區抓林果,南部山區抓架豆,集中抓養殖,普遍抓勞務”的產業發展布局,立足本村實際,充分發揮郝山村地處海拔高、土地肥沃的優勢,村兩委緊抓春耕時機,結合撂荒地的整治工作,大力發展種植適宜生長的冬花、柴胡、黃芩、黨參等藥材。村民們正在有序地進行施肥、培土、覆膜、栽植。組織群眾栽植款冬花100畝,撒播柴胡500畝。看著腳下曾經的撂荒地一點一點地變成款冬花、柴胡的中藥種植基地,村民心里充滿了希望。


郝山村積極探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多種途徑,持續增強村級黨組織的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努力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戶增收相互促進的生動局面。以入股分紅、土雞養殖、窯洞式五黑雞的養殖、特色野菜刺五加、中藥材、飼草玉米種植、機械耕種的收入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我們村今年已經在整治的撂荒地上種植款冬花100畝,撒播柴胡500畝、飼草玉米200畝、甜菜10畝。多樣化、規模化的發展村集體經濟。后期,我們將抓好科學管護,確保今年村集體經濟自營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郝山村黨支部書記劉軍鋒說道。

(郝山村養殖基地)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