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4月22日訊(記者 趙超 馬國棟)“一斤售價至少20元,再過兩年盛產期,一畝能產一百斤。”4月21日,武山縣山丹鎮硬山村的一片地塊,村民付維定正在采摘新長出來的烏龍頭。傾心幫扶出實招,特色產業富農家。自2017年幫扶山丹鎮硬山村以來,縣委組織部引進適宜硬山村氣候條件及地形特點的張川烏龍頭12萬余株,采取村集體試種、帶動貧困戶、入股合作社的方式,種植面積達415畝。

硬山村位于山丹鎮西南部,全村轄6個自然村,113戶429人,年平均降水量441.6mm,年平均氣溫7.2℃,無霜期128天,海拔2100米,耕地面積1695畝。海拔高,交通不便,多山地,年輕人外出,缺少勞動力,嚴重制約著當地群眾的致富發展。

2021年4月,縣委組織部派出90后干部車鑫到硬山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兼第一書記。“我回想起去年四月第一次去村里,印象非常深,感覺上山前的這條溝特別漫長望不到頭。通過這滿滿一年的時光,現在和村民們打成一片,了解村里的情況,引導群眾增收致富。”車鑫介紹,縣委組織部自從2017年幫扶山丹鎮硬山村以來,為優化產業結構,增加農戶收入,壯大集體經濟,在多次現場觀摩、實地調研、多方論證、全面動員后,將烏龍頭種植作為群眾增收的突破口。“共引進12萬余株張川烏龍頭,種植面積達415畝。利用定期培訓、統一管理、集中銷售的運營辦法,今年年初見效80畝,產值為6萬多元,其中村級集體15畝,集體經濟增收了1萬元。”

“今年由于疫情,銷售渠道也有些影響,村兩委和幫扶工作隊的年輕干部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視頻號等方式大力宣傳,解決農戶銷路不暢的問題。”硬山村村書記兼主任顧永斌介紹,硬山村烏龍頭在線上已經成為一個爆款美食,現在更是供不應求,發展態勢一片良好。下一步,硬山村將緊緊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工作總體要求,持續擴大烏龍頭種植規模,不斷提高種植標準和采摘品質,建立冷庫,在包裝銷售上再探索,為整個產業的增值打好基礎。

“這兩年縣委組織部給我們免費提供了烏龍頭的苗木,我也是第一批試種烏龍頭的群眾,最先嘗到了烏龍頭帶來的甜頭。”付維定一邊采摘嫩綠的烏龍頭一邊高興地說,“今年我又擴種了3畝,現在已經種植了13畝,種烏龍頭種出了致富路。”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