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濃情端午,“粽”享歡樂。灘歌鎮是武山旋鼓的起源地,每逢端午佳節,鄉親們都會聚集在一起跳旋鼓舞。6月3日上午10:4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深入我縣灘歌鎮代磨村,就武山旋鼓舞表演在央視新聞客戶端進行直播,沉浸式體驗甘肅天水特色民俗。看旋鼓,不僅要看旋鼓的熱鬧,還要看旋鼓的門道。旋鼓是什么聲音?鼓槌中有什么玄機?晶瑩透亮的旋鼓又是如何制成的?央視采訪團現場一一進行探解。

武山旋鼓舞又稱“扇鼓舞”或“羊皮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長期農牧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主要流傳于我縣灘歌龍臺、山丹等鄉鎮村莊。它以舞樂為載體,在祭祀中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武山旋鼓舞年代久遠,其起源在歷史上有牧羊人震狼說、祭祀說、軍事說等多種說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武山旋鼓舞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祭祀賽社娛樂活動,并分出北部山區旋鼓舞和南部山區旋鼓舞兩大類型,于2008年6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旋鼓舞表演有“喊山岳”、“千斤壓頂”、“旋風驟起”等典型動作和“二龍戲珠”、“白馬分鬃”、“太子游四門”、“丹鳳朝陽”等傳統套路,整個舞蹈動作剛健、節奏鏗鏘,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是我縣特有的文化、娛樂活動,后經文藝工作者不斷創編、改良,逐步有劇目適合舞臺演出,并多次在國家、省、市獲獎,其場面宏大,鼓舞人心,表現了武山的浪漫風情和文化精神,更深層次體現了武山旋鼓的藝術意蘊,是武山民俗文化中的一面奇觀。

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楊清明,縣委書記王新強,縣政協主席龐明全,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麗霞出席活動并觀看了現場直播。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