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開展以來,武山縣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著眼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以“一愛一為”志愿服務行動為統領,高站位謀劃,高標準推進,積極探索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武山模式”。
實施理論鑄魂工程,激活文明實踐“源動力”。緊緊圍繞傳播黨的創新理論首要任務,整合優質資源,拓展有效途徑,舉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讀書會”,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深里走、往實里走、往心里走。積極探索實施理論宣講孵化工程,精心篩選100名思政課教師組建“名師宣講團”,聘任60余名武山籍在校優秀大學生擔任青年志愿宣講員,與青年講師團、紅領巾巡講團成員一道全面開展志愿宣講600多場次。深度挖掘社區和農村黨員、“五老”人員、先進人物、新鄉賢以及基層成長“土專家”等百姓名嘴群體組建“百姓名嘴”宣講團,以事明理、寓理于事,開展分眾化、對象化、互動化的宣講,不斷提升志愿宣講“暖實力”。

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找準履職盡責“突破口”。通過會議推進、現場觀摩、督查考核等方式,持續鞏固拓展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成果,進一步靠實各級黨委(黨組)書記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責任,縣委縣政府先后組織召開推進會議4次,現場推進2次。制定印發《武山縣“一把手”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述職評議考核辦法》,采取現場述職與書面述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并將評議考核結果納入干部任用和評先選優工作,倒逼工作責任落細落實。不斷健全成員單位聯席會議制度,縣級領導包片聯鄉(鎮)、鄉鎮科級干部包村聯點、村級網格化推進“三級”包抓工作制度和月報統計、季度通報、半年總結、年度考核等工作機制,為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設立“村民議事廳”,探索基層德治“新途徑”。堅持激活、整合、下沉、共享,著眼“資金使用集約化、硬件設施共享化、運行管理一體化、功能作用綜合化”的思路,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1+4”模式,優化整合“黨員活動室”“人大代表之家”“協商議事室”“綜治中心”等陣地,設立“村民議事廳”。建立完善收集議題、確定議題、議前調研、協商議事、公開公示、研究落實、跟蹤問效“七步議事”程序,探索建立問題分流和志愿服務“群眾點單——中心所站派單——志愿者接單送服務”機制,做到常規事項“一月一議”定期議,急辦事項“一事一議”隨時議,切實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讓村民議事廳議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同心圓”。同時,以村民議事廳建設為舉措,探索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努力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城鄉治理共同體,全面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良性互動,不斷提升城鄉治理水平和人民群眾幸福指數。

聚焦先進評選表彰,鍛造典型引領“強磁場”。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舉辦首屆“百佳模范”表彰大會,評選表彰“十佳志愿服務組織”等10類100人(個)。依托人民廣場,傾力打造以“德潤武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傳統文化”和“武山十有”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讓文明實踐處處可見,人人可為。不斷健全完善縣、鄉、村三級評選機制,各鄉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評選表彰各類先進典型1500多名,開展學習宣傳活動200多場(次),成功創建市級“文明單位”“文明鄉鎮”“文明村”和“文明校園”15個。同時,積極開展創建和命名表彰第十八批縣級文明單位、文明村、文明社區和第四屆文明校園78個,在全縣營造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褒揚向上向善、孝老愛親等先進典型,打擊失信失德、封建迷信等不良習俗,依托文明實踐建立完善村民議事會、紅白理事會,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章程600多個,簽訂承諾書1.8萬多次,備案登記6000多次,營造了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

培優特色項目品牌,唱響志愿服務“主旋律”。堅持把解決民生“關鍵小事”作為服務群眾“頭等大事”,制定《2022年武山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計劃》《重點任務清單》,精心策劃并組織實施理論孵化工程、村民議事廳等60多個特色志愿服務項目,舉辦“世界第一摩崖佛、武山十有祈福地”祈福文化旅游活動和全域旅游推介周活動,以文彰旅、農旅融合。結合城鄉共治“六大行動”,圍繞群眾最難、最急、最愁、最盼的問題,精心策劃實施“一愛一為”志愿服務行動,常態化推進宣傳宣講、教育引導、文化體育、科技科普、衛生健康、法治宣傳、新風培育及“三包三好”、城鄉環境清潔、人居環境提升、鄉村公路整治等11項志愿服務活動。舉辦“弘揚雷鋒精神·聚力文明實踐·共享美好生活”武山縣“一愛一為”3·5學雷鋒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和“六個100”示范活動,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扎實開展學雷鋒和“我們的節日”志愿服務活動1100多場(次)。

壯大志愿服務隊伍,筑牢文明實踐“壓艙石”。按照“總隊+支隊+小分隊”模式,組建黨員干部帶頭,群眾積極參與的志愿服務隊伍,成立各級志愿服務隊472個,全力搭建“1+7+15+449+N”組織有序、互聯互通、運行高效的志愿服務網絡。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所、站465個,實現了縣、鄉(鎮)、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全覆蓋。命名表彰15個標準化建設示范所、站,結合鄉村建設示范項目高標準打造25個示范站,形成了以中心志愿服務總隊為統領、專項志愿服務隊為支撐、所(站)志愿服務分隊為主力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體系,登記志愿者3.6萬余人。結合基層黨組織書記、政協委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幫扶隊員培訓班,開展文明實踐工作專題培訓,切實提高志愿者的奉獻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實現志愿者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和多贏共贏。同時,選聘80余名志愿者組建講解員志愿服務隊和禮儀志愿服務隊,全面提升志愿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各級志愿服務隊開展理論宣講、健康咨詢和健康義診等各類活動達8000多場次。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