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10月6日訊(編輯 郭永強 杜鵑 )村級集體經濟強不強、農民錢包“鼓不鼓”,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成色”。近年來,武山縣積極探索“黨建+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盤活沉睡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讓村集體“家底”厚實了起來。

金秋,武山縣溫泉鎮聶河村,陽光溫暖,云淡風輕,綠樹環繞。在黨群服務中心后面的兩排房屋間,80多箱小蜜蜂嗡嗡作響,忙著釀蜜。為了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為民辦事有錢花,從去年開始,聶河村村委成員商議養殖中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小蜜蜂釀出了集體經濟“增收蜜”。“去年總共收獲了295斤蜂蜜,全部賣掉后入賬是28900元。”駐村干部汪旭東介紹,因為找到了適合本村發展集體經濟的產業,聶河村在武山縣發展村集體經濟表彰暨“提升年”行動部署會議上,得到了縣上的肯定獎勵。也因為有了集體經濟“增收蜜”,聶河村在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上有了自主性,修建了花園,開展了沿路的人居環境整治。

金秋九月,正值蕎麥成熟的季節,沿安鄉川兒村涌動著集體經濟紅色麥浪。今年,川兒村結合撂荒地整治工作,因村制宜,科學謀劃,依托獨特資源稟賦,發展蕎麥特色產業種植,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我們村上種植的蕎麥喜豐收。今年我們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利用撂荒土地資源,種植菜籽30畝,蕎麥10畝,架豆5畝,柴胡4畝,讓撂荒土地煥發活力的同時發展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川兒村黨支部書記何紅超表示,下一步,川兒村將不斷夯實組織基礎,聚力引領發展,建設雜糧加工場和榨油坊,打造本村的小雜糧品牌,著力打造“一村一品”,促進集體經濟增收,帶動群眾致富。

四門鎮統籌推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積極探索發展“飛地經濟”,流轉錄坪100畝水澆地,租給10個山區村,發展一年兩茬的蔬菜種植。“飛地抱團”模式打破了村域界限,提高抵御風險能力,有力解決了自然條件差的村發展村集體經濟困難的現狀,極大拉近了村與村之間的發展差距,讓村集體經濟從“薄弱”向“穩固”轉變,走出了一條多村聯動助推區域化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截至7月,四門鎮2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過5萬元。

目前,武山縣通過創建村辦企業推行“興辦經濟實體型”模式,依托產業優勢推行“發展農業產業型”模式,用活集體資源推行“盤活集體資產型”模式,整合項目資金推行“資金入股分紅型”模式,積極探索創新,大膽突破實踐,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2019年以來,全縣村集體經濟實現了突破性的發展,據今年2月份統計,全縣344個村累計收入達到5900多萬元,村均17.42萬元,較2019年增長4000多萬元。2021年全縣村級集體收入2400多萬元,村均7.07萬元,197個村年收入超過5萬元、占57.27%,所有村全部實現了自主經營性收益。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