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我們正青春
——寫在“11.08”第二十三個記者節
凌晨五點半,一陣悅耳的微信鈴聲將熟睡的我驚醒,打開手機微信:鮮花爆屏,隨后是女兒甜美的聲音:媽媽,節日快樂!女兒到外地求學已有八個年頭了,每年的這天也是這個時間,我會準時收到女兒為記者媽媽的祝福。
“11.08”——女兒的祝福從沒缺位。誠然,女兒長大了,祝福也與時俱進,作為記者的我也一天天變老,唯一不變的就是我選擇記者的初心。回望30多年的記者之路,我不僅僅用鏡頭和筆頭見證了全縣經濟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也親歷了單位的建設發展壯大,更是相伴見證了一撥撥同事的卓越成長。

時至今日,第二十三個記者節,我和我的同事依然在路上。媒體融合發展給予基層媒體單位太多的發展空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發展舉措,強化人才引領,優化平臺布局,武山融媒奏響了媒體融合發展的最強音。

打通區域媒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實現媒體從“相加”走向“相融”的新征程,除了完善基礎設施,人才是硬核。近兩年來,武山縣融媒體中心堅持一手抓平臺建設,一手抓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連續兩次從省內外各高校引進了播音主持、動漫設計、廣播電視工程等方面的專業人才6名,爭取項目資金近300萬元,率先在全市建成了5G可視化廣播直播室和高清全景互動演播室,這是中心繼2019年建成200平米的融媒體指揮中心之后實施的又一個大手筆工程,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在硬實力與軟實力上實現了完美“相融”。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各位聽眾大家好,這里是武山縣新時代文明播報,下面給您播報新型冠狀病毒防控方案第九版······”每天中午12點35分,武山縣新時代文明播報那優美熟悉的片頭旋律總會響起,隨之就是播音員甜美的聲音及群眾所關切關注的熱點難點話題。“尤其我們跑出租的,現在聽武山新時代文明播報都成習慣了,內容天天更新,都是和當下疫情防控、生產生活、上學就業、居民低保、社保申請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我們愛聽,乘客也愛聽。而且播音員都在輪換,覺得新鮮、實用,是一種享受。”出租車司機劉先生如是說。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5G可視化廣播直播室自今年3月份建成使用后,中心除了和全縣344個行政村新時代文明站點達成直播傳輸外,和縣內兩家出租車公司也達成協議,開通了交通廣播直播通道。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楊同樂是中心去年從四川師范大學播音與主持專業引進的播音員,清純的外表,圓潤的聲音,加之端莊大氣的主持風格,無論是新聞播報還是節目主持,她都如清流般存在,深受觀眾的好評。

腳下沾泥,心中有夢。管秋勇,一位80后新聞記者,不管刮風下雨,急難險阻,哪里有新聞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加班加點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用他的話說,既然選擇了,我們就要好好干,努力對得起這一稱謂。

“以前自己也天天拍短視頻,都是些下鄉、駐村及村民的日常,沒主題,畫面雜亂,純屬于興趣愛好。在融媒體中心的這段時間里,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新設備的應用,短視頻的選題、拍攝技巧及后期剪輯、音樂選配、平臺發布,在與中心記者編輯下鄉的日子,我也看到了我們四門鎮與其他鄉鎮在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發展方面的優勢和不足。”今年5月份到融媒體中心參加工作的蘭紅紅說。記者,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苦確實是苦,沒有周末,沒有休息日,每天有采訪拍攝任務,苦著但很快樂,我會接續努力,做一名合格的記者,蘭紅紅說。

在武山縣融媒體中心,像管秋勇、蘭紅紅一樣全能型的優秀記者不是個例,90后的趙超、董世雄、楊同慶、唐文斌等個個都是好樣的,航拍、采訪、撰稿、短視頻制作、節目主持,他們都會干的出彩。

2000年的今天,國務院正式批復中國記協,同意將中國記協的成立日11月8日定為記者節。至此,記者節像護士節、教師節、醫師節、中國農民豐收節一樣,是我國僅有的五個行業性節日之一。這對我們新聞人來說別提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很多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忽視,但我們的親人、朋友,他們會牢牢的記著,因為,她們會因你是一名記者而深感驕傲和自豪。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提出了一系列彪炳史冊的新觀點新論斷,如何讓黨的這些創新理論快速準確地“飛入尋常百姓家”,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武山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讓武山好故事、武山好聲音傳播的更廣更遠,我們一直以昂揚的斗志奔跑在線。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正青春的我們定會匯聚磅礴力量,為加快建設經濟繁榮、城鄉美麗、生態宜居、治理高效、人民幸福的現代化新武山奉獻融媒力量。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