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縣融媒體中心11月18日訊(記者 車彤瑤 蒲愛民 唐文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來,武山縣高度重視小麥播種工作,加強國家惠農政策宣傳力度,有效提高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機械化、科技化播種和有機肥的使用促進節能增效,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增產、農民增收。

立冬后,武山縣鴛鴦鎮費家山1050畝冬小麥繁育基地里,綠油油的冬小麥如綠色地毯覆蓋在田野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村民張九成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們這個小麥是機器種的,又省籽,又省人工,又省肥料,種下的小麥產量必定高。”

費家山冬小麥繁育基地由硯峰村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冠儒農業科技公司采取“合作社+公司”模式,共流轉土地1050畝用于冬小麥種植,守牢保障糧食安全底線,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實現了昔日“撂荒死角”成為“富民糧倉”的轉變之路。

“今年基地建成后,全程機械化耕作,由省農科院專家杜久元教授提供技術指導,小麥畝產至少600斤以上,比普通小麥每畝增產百分之五。計劃明年種植小麥3000畝左右,帶動周邊群眾增產增收,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鴛鴦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王小建說。

近年來,鴛鴦鎮搶抓發展新機遇,結合撂荒地治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著力打好資源牌、經濟牌、科技牌,通過綜合復耕利用使撂荒地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