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李波:從1935年9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紅二、紅四方面軍先后從武山經過,留下了北上抗日、救國救民的紅色歷史印記。我手上是一張紅色麻紙書寫的民國時期的招婿婚約書,也是遺留武山紅軍黃萬山的招婿婚約書,由黃萬山子紀珍林捐贈給武山縣紅軍長征強渡渭河紀念館收藏。

1935年10月,遺留武山的紅一方面軍(陜甘支隊)戰士黃萬山途經灘歌松山村寨子組,被村里紀四成夫婦收養為義子,1939年農歷五月初五,經鄉親們作證,立約文書招為上門女婿,后代姓紀,以頂立門戶,后生育紀珍林等3個孩子,把家落在了武山這片深情的土地。

(灘歌鎮松山村航拍)

(灘歌鎮松山村航拍)
松山村位于灘歌鎮西部,距鎮政府7公里,海拔2100米,人口478戶2247人,耕地面積6800畝。當地氣候濕潤,光照充足,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農業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9000元。

今年80歲的紀珍林告訴記者,父親黃萬山(1919—1960)祖籍江西省崇義縣杰壩區半坑村,是當時中央蘇區,父親一家多人參加革命,數人為理想獻身。黃萬山原名昭年,1933年參加紅軍,跟著共產黨,人生觀、價值觀得以重塑,遂改名萬山,寓意走遍萬水千山,不改初心。長征期間,黃萬山爬雪山過草地,經歷九死一生,理想信念愈加堅定。后在漳縣、武山交界的石屲山附近遭遇一場惡戰,身負重傷后被迫遺留下來休整,最后流落到武山縣灘歌鎮松山村。

家書抵萬金。黃萬山參加紅軍鬧革命,踏上革命征途的萬水千山。直到離別家鄉十多年后的1952年,終于和老家親人取得聯系,有了以上書信往來。關切的問候,平常的話語,其時其事雖然距今遙遠,字里行間卻透著濃濃故土鄉情、拳拳赤子之心。

紀珍林說,父親十幾歲就參加紅軍,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為勞苦大眾的幸福奉獻的一生,父親畢生心愿就是為了讓后代過上好日子,現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他的遺愿都已經實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