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山刺繡是流傳于武山地區的一種藝術形態,在古老而又傳統的隴繡基礎上發展創新而形成新的刺繡形式,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技法精湛,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是武山人民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寫照,也是武山眾多民間民族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

刺繡就是在布料上以絲線進行圖案或畫稿用針的織刺。武山刺繡藝術是武山人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以繡花針、絲線和繡繃、竹繃為工具,以絹、絲織、棉麻、布綢、緞等為加工對象,以情感世界、生存狀態、民俗風情、石窟文化、絲綢古道、伏羲文化為主要反映對象,所進行藝術創造的民間傳統美術。高潔的梅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富貴吉祥的牡丹、多子多福的石榴、石窟壁畫、陶器、青銅常常是刺繡藝人進行藝術創作的源泉。

武山刺繡品種繁多,有服裝繡、鞋面繡、襪底繡、枕頭繡、肚兜繡、帽繡、荷包繡、煙袋繡、針扎和五毒、十二生肖布玩具等繡品。地域分布廣泛,各鄉村均有。作品風格層次鮮明,對比強烈又不失整體的協調,沉穩而不失法度,艷而不俗,這與武山是全國書畫藝術之鄉是分不開的。武山刺繡善于揣摩畫意、畫繡結合。尤其是在山丹鎮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刺繡藝術人才,如劉云帆、趙秀珍、楊玉蝶、周春果、鄧紅霞等已成為傳承武山刺繡藝術的生力軍。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