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社會長治久安。今年以來,武山縣堅持把鄉村就業工廠(幫扶車間)作為促進群眾就近就業增收的有力載體,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鄉村就業工廠,積極開拓創造就業崗位,讓更多群眾就地就近靈活就業,實現務農務工顧家“三不誤”。2024年,全縣凈增幫扶車間2家,幫扶車間總規模達到30家,吸納就業1200人,其中脫貧勞動力514人,就業群眾月均工資收入2200元,較去年凈增400元。

突出就業需求,科學規劃布局。立足留鄉農民工中易地扶貧搬遷戶、進城陪讀家長多的實際,全面深入排摸就業需求意向地分布狀況,引導天水千之都服飾等縣內龍頭企業將技術含量低、產能要求高、就業容量大的生產環節向易地搬遷安置區、學校駐地集中,切實解決易地搬遷戶和陪讀家長穩定就業問題。目前,已建設易地搬遷幫扶車間4個,吸納易地搬遷戶、陪讀家長等群體就業480人。

全面落實獎補,保障穩崗達產。通過建立駐企聯絡員制度,面對面了解企業需求,點對點解決運營難題,為17家用工成本高的幫扶車間兌現吸納脫貧勞動力6個月以上穩定就業獎補45.6萬元(3000元/人),帶動脫貧勞動力穩定就業152人。援建東西協作幫扶車間1家(天水千之都服飾),落實東西協作援建獎補10萬元,帶動就業135人。

培育新型主體,釋放就業潛力。深入挖掘開發武山“三編”、麥稈畫、刺繡等適合分散加工的特色產品資源,建立“企業+加工作坊+群眾”利益聯結機制,鼓勵武山尚藝文化有限公司與群眾簽訂加工承攬合同,推動生產要素向村戶延伸,形成企業提供技術指導、群眾承接產品加工的作坊式就業模式,實現返鄉農民工掙錢顧家兩不誤。
延伸產業鏈條,拓寬收益渠道。著眼拓展鄉村就業工廠產業鏈增值效應,引導隴漿源科技有限公司在6個村建設種植基地2300多畝,通過土地流轉、蔬菜訂單種植等方式帶動農民種植戶1280戶,實現戶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同時,有效扶持壯大洛門、四門等5鄉鎮7個村村集體經濟,累計分紅27.2萬元以上,實現了“訂單種植+加工車間帶動就業+入股分紅”的一二產業融合發展。(通訊員 謝鑫)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