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3/BeyondPic/2024-12/9/2412091030a74870356bc6fe1e.jpg)
新武山訊(記者 李益)近年來,武山縣緊緊圍繞“11711”全域旅游發展思路,穩步推進“一核五帶、全景武山”規劃建設,深度挖掘“十有”特色資源,全力塑造武山獨有的旅游品牌。而在這一過程中,旋鼓舞蹈作為地域文化瑰寶,愈發熠熠生輝,成為武山旅游文化不可或缺的亮麗名片。
![](/Files263/BeyondPic/2024-12/9/241209103055b47757d9f820a4.jpg)
12月5日,灘歌鎮兩位已年過半百的“鼓把式”——代九娃與張彥平,手持羊皮鼓,毅然踏上重走水簾洞旅游之路的征程。此刻,他們正全神貫注地向民間油畫家李明紅講述旋鼓的傳奇過往與深厚韻味:“在 12月2日上午那場盛大的水簾洞景區游步道開通儀式后,我倆將引領隊伍踏上這條承載歷史與文化的西行之路,用旋鼓喚醒歲月沉淀的記憶,為景區注入靈魂。”
![](/Files263/BeyondPic/2024-12/9/24120910307be679a35bf342d9.jpg)
62歲的代九娃和51歲的張彥平都是灘歌鎮的農民,對家鄉民俗文化旋鼓有著特殊感情,10年前由于共同的喜好而成為“鼓友”。上個世紀80年代,兩人都是農村地地道道的農民、天天和土地打交道,耕地、種菜,生活平淡卻也質樸充實。然而,每至端午佳節的祭祀盛典,他們放下農具,拿起鼓槌,在激昂的鼓點中揮灑熱情。年復一年,他們憑借對旋鼓的執著鉆研與不懈實踐,逐漸參透旋鼓的奧秘,領悟先輩傳承的文化精髓。他們的表演在眾多旋鼓藝人中脫穎而出,動作剛勁有力,節奏精準把控且飽含情感張力,自此贏得“鼓把式”的美譽,成為灘歌鎮旋鼓文化的杰出代表。
![](/Files263/BeyondPic/2024-12/9/2412091030cbbd1f750e5e79fb.jpg)
據了解,民間油畫家李明紅懷揣著弘揚武山文化的熱忱,精心規劃行程。他將沿著武山旅游的脈絡,從水簾洞出發,一路西行至木梯寺,以敏銳的藝術感知力,捕捉沿途的民生百態、自然風光與風土人情。他要用畫筆定格武山人民勤勞質樸的身影、記錄鄉村經濟蓬勃發展的活力、描繪山川秀麗的生態畫卷;更要以細膩筆觸、斑斕色彩,將旋鼓表演的震撼場景、傳承背后的動人故事、其所承載的精神內涵融入畫卷之中。每一幅作品都將是一扇窗戶,讓觀者領略武山旋鼓獨特魅力,感受武山歷史文化的厚重底蘊與時代活力交織的魅力。
![](/Files263/BeyondPic/2024-12/9/241209103271690eb754a526b8.jpg)
隨著代九娃和張彥平的腳步漸漸走近水簾洞景區,他們沿途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圍觀。激昂的旋鼓聲響徹山谷,鼓點似是與山水共鳴,喚醒了景區潛藏的文化生命力。游客們被這充滿原始力量與神秘魅力的表演深深吸引,紛紛拿起相機、手機記錄下這珍貴瞬間,在社交媒體上掀起一陣武山旋鼓熱潮,引發無數網友對武山文化的向往與探索欲望。
![](/Files263/BeyondPic/2024-12/9/24120910309ce2deb18a1b8e07.jpg)
而李明紅也在旅途之中與當地百姓深入交流,汲取創作靈感。他以藝術為橋梁,將旋鼓文化融入作品,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作,讓村民們重新審視身邊熟悉又陌生的旋鼓,燃起對本土文化的自豪之情,更激勵年輕一代傳承與創新旋鼓藝術。武山旋鼓,正以多元方式走出深山,邁向更廣闊天地,在文旅融合浪潮中,奏響傳承發展的最強音,為這片古老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活力,書寫新時代的輝煌篇章。
![](/Files263/BeyondPic/2024-12/9/2412091030aa44b79a0f755502.jpg)
![](/Files263/BeyondPic/2024-12/9/24120910304f0a1d00f218468d.jpg)
![](/Files263/BeyondPic/2024-12/9/2412091030e8b7e71648be3b81.jpg)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