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山訊(記者 康正東 管秋勇 王繼明 石奇煒)人勤春來早,農事催人忙。日前,在武山縣洛門鎮大南河蔬菜種植基地,連片的蔬菜大棚在陽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宛如一片銀色的海洋。走進大棚,萵筍葉肥莖壯、郁郁蔥蔥,豐收在望;正茬豆角的藤蔓生機盎然,不久后便會爬滿支架。菜農們穿梭在其間,精心打理著這些蔬菜,滿懷著對新一年的殷切期望。

武山縣大南河流域蔬菜標準化示范基地規模宏大,涵蓋洛門、四門等四個鄉鎮的35個村,蔬菜種植面積5.5萬畝,年產出蔬菜達18.4萬噸,創造經濟效益5.85億元,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示范基地的蓬勃發展,得益于科學地規劃與創新的種植模式。當地積極推廣一年兩茬、多茬種植,讓土地資源得到高效利用。“一村一品”策略也在這里落地生根,各村依據自身條件,培育特色蔬菜產品。有的村子憑借適宜的土壤和氣候,主打優質萵筍;有的村子則利用豐富的水源,發展蒜苗。這種差異化發展,有效避免了同質化競爭,推動蔬菜產業朝著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邁進。

洛門鎮郭莊村村民毛冬花便是產業發展的受益者。今年,她種了三個大棚的豆角和萵筍。說起以前的種植條件,毛冬花感慨萬千:“用的是竹竿大棚,搭建困難,且防風、保溫效果差,蔬菜產量低、品質也不高,遇上惡劣天氣,一年的辛苦可能就打了水漂!

如今,鋼架棚取代了竹竿棚,不僅采光好、棚內空間高、種起菜來也方便了不少。毛冬花告訴記者,現在社會發展得好,都是鋼架棚,種起來方便,銷路也不愁,一采摘到橋頭就有客商收購,國家的政策也好了。

近年來,武山縣洛門鎮將春耕生產當作農業工作的重中之重,從多個方面為菜農提供堅實保障。建起產地市場,讓蔬菜有了穩定的交易場所;打通田間路網,方便蔬菜運輸;疏通灌溉渠道,確保農作物水源充足。同時,全力保障農資供應,落實農資補貼政策,加強農業技術指導,還積極搭建銷售平臺,拓展銷售渠道。以蔬菜產業為有力引擎,推動鄉村振興,讓武山豆角、武山萵筍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蔬菜走出甘肅,暢銷全國。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