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武山訊(記者 康正東 王正平 王繼明 李波)春日,走進武山縣馬力鎮遠中村萬畝梯田玉米種植基地,放眼望去,高山梯田宛如大地的年輪,一塊塊農田在農膜的包裹下,似一條條輕紗纏繞在山間;田間地頭,群眾正搶抓墑情鋪膜備耕,一派生機勃勃的春耕景象。

去年,這里玉米平均畝產能穩定在1800斤,每戶每年增收超過2萬元,曾經大家口中的“薄田”變成了“富礦”。高山梯田“育”出高產增收玉米,為哪般?

高世代是村上的老村長、土專家,也是第一個在村上引種全膜玉米的人。談起村上種植玉米的探索,他為之自豪:“全膜玉米既保墑,又耐旱,畝產能達到1800至2000斤。”

“以前種的是油菜和小麥,十年九旱,菜籽和麥收成就不好;這幾年鎮上規劃種植玉米,全膜抗旱,產量好。”李金順是村上的種植大戶,以前在外務工,今年他種了三十畝玉米!斑@幾年種玉米產量都很穩定,一年一茬玉米,畝產超過1800斤,一年收成就是五六萬塊錢!崩罱痦樥f,像他一樣的種植大戶在遠中村就有30來戶。
馬力鎮北部山區的這場“蝶變”,離不開科學的規劃布局。當地按照“一軸兩翼四片帶”產業規劃,通過“以點帶面、項目造血、多方聯動”的組合拳,投入2100萬元,建成1.4萬畝高標準農田。其中,新建4條共3.4公里的混凝土硬化道路,31條總計41.4公里的砂化田間道路,147條長達67.37公里的田間路,配套22.2公里的排水溝渠和86個涵管。同時,增施2240噸有機肥和560噸磷肥,積極落實玉米單產提升補貼政策。農田耕種條件改善,機械化耕種得以實現,運輸成本降低,土壤肥力也提升了,農作物產量自然更上一層樓。

“現在機械一天能耕三十畝地,種地方便了,成本降低了!边h中村村民包蛟龍是農機手也是種地能手。他介紹,從以前的牲口犁地到小型旋耕機,再到東方紅704大型耕地機,機械化的推廣讓大面積種植成為可能。

如今,這一基地以遠中村為核心,串聯起周邊6個行政村13個自然村的608戶3163人,帶動馬力鎮西部片帶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拓展至2.4萬畝。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