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武山訊(記者 管秋勇 通訊員 康峪)近年來,武山縣立足資源優勢,將蔬菜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圍繞建基地、延鏈條、創品牌、拓市場持續發力,奏響蔬菜產業發展強音,助力農民增收致富。今年,武山縣蔬菜種植面積達42萬畝,總產量將達140萬噸,產值達近45億元,蔬菜產業已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科學布局強根基 繪就規模種植新圖景
武山縣被命名為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示范縣、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全國綠色農業示范縣、全國首批設施蔬菜標準園創建縣、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和中國韭菜之鄉。全縣立足縣域自然條件,精心謀劃“一區五片兩帶”蔬菜產業發展藍圖。在渭河及其支流川道區域,依托優越的水熱條件,大力發展韭菜、蒜苗、萵筍、番茄、甘藍、辣椒、水蘿卜、黃瓜等設施蔬菜,一排排現代化鋼架大棚如銀鱗映日,構成現代農業的獨特景觀,淺山半干旱區與南部二陰山區,則因地制宜推廣豆角、板栗南瓜、西蘭花等高原夏菜,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種植帶。通過政策引導、資金傾斜,全縣各鄉鎮積極建設標準化示范基地,推動蔬菜種植從“分散經營”向“規模集聚”轉變,形成七大優勢產業集群,為產業發展筑牢堅實根基。


科技賦能增活力,打造產業升級新引擎
科技是武山蔬菜產業騰飛的“助推器”。全縣深化加強與中國農科院、甘農大等院校合作,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先后制定韭菜、黃瓜等16個標準化生產技術要點,引進示范水肥一體化、智能溫室調控等生產技術,探索形成并全面推廣川區塑料大棚多層覆蓋、山旱地菜糧油兩年三熟高效栽培模式,緊跟市場需求,持續引進優質蔬菜新品種,推廣精量電動彌粉機、生物農藥微粉劑等綠色防控設備,實現設施蔬菜病害防治智能化、輕簡化。同時,開展“專家進田間”“技術入農戶”等系列培訓活動,培養出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讓科技成果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品牌突圍拓市場,開辟產銷融合新路徑
品牌建設成為武山蔬菜走向全國的“金鑰匙”。全縣整合先后引進蔬菜新品種165個,示范推廣83個,推行“兩減一增”措施,全縣蔬菜化肥、農藥施用量同比減少25%,深入實施品牌強縣戰略,大力推進蔬菜“三品一標”認證,“武山韭菜”“武山蒜苗”“武山豆角”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武山韭菜入選“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16類蔬菜30個產品被認定為國家A級綠色食品。

“武山韭菜”“武山蒜苗”“武山萵筍”等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擦亮“隴上菜都”公用品牌,統一包裝設計、規范產品標準,推動多個品類完成綠色食品認證。通過參加農交會、展銷會,舉辦線上直播帶貨等活動,全方位提升品牌知名度。如今,武山蔬菜已與重慶等多地簽訂保供協議,依托洛門國家級蔬菜批發市場與冷鏈物流體系,構建起“產地市場—區域集散—全國流通”的立體化銷售網絡,并引入專業企業建設鄉村振興產業賦能中心,實現線上線下雙輪驅動,讓武山蔬菜走向全國千家萬戶。

延鏈補鏈提效益,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為提升產業附加值,武山縣以項目為抓手,全力推進高原夏菜產業集群建設。深化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引進培育菜大師、隴漿源、興農果蔬、金鑫物流等25家企業,開發蔬菜包裝箱等配套產業,推動產業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品牌”轉型升級。如今,從田間采摘到精深加工,從冷鏈運輸到終端銷售,武山蔬菜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實現了“接二連三”的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武山蔬菜已遠銷國內24個省市,出口日韓、東南亞、中亞、歐盟等地區。“武山蔬菜、天然好菜”品牌享譽全國。


從希望的田野到廣闊的市場,武山縣正以蔬菜產業為筆,以實干創新為墨,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書寫精彩篇章。今后,武山將繼續深挖產業潛力,推動蔬菜產業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益邁進,讓“菜籃子”真正成為群眾的“錢袋子”,為縣域經濟發展與農民幸福生活持續賦能。

(新聞來源:武山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