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2年,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自治縣60年縣慶、“兩個共同”示范縣建設及“雙聯”行動為契機,搶抓政策機遇,緊緊圍繞“五大目標定位”,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深入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使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近期,張家川新聞中心將推出《回眸2012》系列報道,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張家川縣2012年光輝歷程;宣傳推動全縣各項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果、新經驗;進一步激勵全縣上下為實現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建功立業。
建設文明富裕、安定和諧新張家川鎮
——張家川鎮2012年特色亮點工作掠影

2012年,張家川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縣委十二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縣工作會議精神,以“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為指針,立足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特色優勢,圍繞服務縣城、發展農村、維護穩定、強化黨建四大職能,按照“123455”的發展思路,實施了一大批事關群眾利益的實事好事,為全鎮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雙聯”行動扎實有效開展。“雙聯”行動開展以來,省市縣鎮四級431名干部幫聯全鎮29村1086戶三類家庭,基本覆蓋了所有重點戶和貧困戶。各聯村單位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結合幫聯村工作實際,在發展清真餐飲、畜牧養殖、農民素質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等10個方面,共規劃“十二五”期間重點幫扶項目165項,計劃投入資金1.48億元。目前已完成建設項目45項,完成投資923.46萬元,在建項目21項,計劃投資2376萬元,分年度實施擬建項目99項。通過“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縱深開展,村級組織的“造血功能”進一步增強。

城區土地征收成效顯著。2012年全鎮共承擔縣上“雙十”工程用地和其他項目儲備用地任務2029.56畝,止目前,已完成征地任務1889.84畝,占總征地任務的93.12%;完成莊天二級公路建設拆遷6戶、720平方米的拆遷任務,解決遺留問題9處,有力保障了莊天二級公路在全縣的全面貫通。

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實施了孟寺村、楊川村、趙陽村3個新農村示范點建設,按照新農村建設的標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自主修建。在孟寺村依法征地86.3畝,總投資達2465.51萬元,與危舊房改造項目相結合進行實施,項目申報立項、前期規劃及“三通一平”順利實施,目前完成宅院主體工程131戶,預計2013年8月底建成。楊川村依法征地30畝,總投資606萬元,分兩期進行實施,第一期建成36戶,第二期建成30戶,預計2013年8月份建成。目前第一期建房資金150萬元已自籌到位,“三通一平”全面完成,動工修建42戶,主體竣工32戶。趙陽村依法征收土地38畝,規劃安置農戶108戶,目前完成宅院主體工程40戶。

畜牧養殖園區建設啟動實施。啟動實施了養殖園區建設項目,占地面積58畝,項目整體規劃總投資1272.5萬元,預計于2013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規劃建設“以戶為單元,集管理、飼養為一體”的標準化養牛小區1處,規劃修建雙列式牛舍20棟3600平方米,飼料室20間400平方米,青貯池20口2000立方米,獸醫室20間400平方米。建成后一次性最大可容納養殖戶20戶,可存欄牛1000頭,年育肥出欄牛4批4000頭,實現經濟收入800萬元。按照“政府+互助合作社+園區+養殖戶”模式,通過互助資金扶持全鎮范圍內的養殖大戶和貧困戶,使養殖園區發展成全鎮重點以從事肉牛繁殖、生產、育肥為主并嚴格按照規范化飼養管理進行生產的養殖基地。

農業產業化建設全面推進。一是以趙川、東關、袁川、楊川、趙陽等5個千畝示范點為重點,完成雙壟溝播玉米覆膜任務20000畝;二是在峽口村、瓦泉村實施了沼氣池建設,建成沼氣池50眼,配套實施了“三改”工程;三是以李山梁萬畝退耕還林區為重點,開展了春秋兩季退耕還林補植補造工作,補植苗木12.3萬株,補植面積5900余畝;四是大力發展勞務輸出業,吸收大量農村富裕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二、三產業轉移,年輸出富余勞動力組織輸轉富余勞動力12820人(次),年均實現勞務收入1.09億元;五是充分發揮少數民族餐飲業發展優勢,促進清真餐飲業特色化、標準化、品牌化,餐飲業從業人員達3000人(次)。

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一是啟動實施了涉及前山、東街、東關、劉家、崔家5村的農業綜合片帶開發項目,整修水平梯田1634畝,整修劉家至劉堡通村農機路3條9.8公里;二是依托村級財政獎補“一事一議”項目,投資531萬元,在楊川等11村維修通村道路236條9.46萬平方米,硬化村內巷道154條5.676萬平方米;三是大力開展“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制定趙川等12村村莊總體規劃,實施“一池兩改三化”和“五清五改”,采取“戶集、村收、鎮處理”垃圾處理模式,建成垃圾清運池 31個,清理生活垃圾60余噸。

村級活動場所大為改觀。在楊川、查灣2村開展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提升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整體服務功能。在楊川村建成占地5畝、建筑面積320平方米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1處,配套農家書屋、代辦服務室、村衛生室、“五保戶”之家等基礎設施,建成占地約4畝的文化廣場。查灣村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占地3畝,建筑面積510平方米,主體于2012年9月份全面竣工,預計2013年正常投入使用。投資31.8萬元,對全鎮9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進行了全面維修,村級組織辦公條件進一步改善。

專業市場建設步伐加快。租用土地48畝,將木材山貨市場遷至東關村,目前搬遷工作全面完成,市場正常運營;依法征地20畝,規劃在瓦泉村建成活畜交易市場1處,目前交易市場完成“三通一平”工程。

社區規范化建設進展順利。一是認真開展了社區居民戶籍整頓,社區規范化管理取得新進展;二是重視和加強社區陣地建設,籌資5萬余元,實施了中城社區、南城社區規范化建設,改善社區辦公條件;三是將城鎮低收入人群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基本形成應保盡保、分類施保、特困重保、超標退保、依法治保的動態管理機制;四是全面開展城鎮居民住房情況核查,將城鎮困難住房戶納入廉租房保障范疇;五是做好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嚴厲打擊各種違法違紀案件,構建和諧社區;六是積極開展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示范化社區創建活動,狠抓“四術”任務落實,為城區育齡婦女提供生殖保健服務;七是以西城社區秦腔自樂班和中城社區全民健身隊為龍頭,組織舉辦專題文藝匯演3場。

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深入推進。一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在落實“三有”基礎上加強“定責”工作,健全完善基層黨組織抓基層黨建責任制,提高村級基層組織建設水平;二是全面實施“十村示范、百村競賽、后進整推、整體提升”活動,狠抓市級黨建示范鄉鎮和示范村創建活動,建成縣級示范村2個;三是加大農村基層組織晉位升級轉化提升工作,整頓轉化后進黨支部2個,全鎮被評定為優秀等次的基層組織達到40個,占全鎮的67.8%;四是不斷創新基層黨組織組建模式,年內成立鎮學區黨總支1個,新建村小學校黨支部12個,發展小學教師黨員26名;五是不斷加強大學生村官的培養和管理工作,2名大學生村官實現了自主創業;六是以爭創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省級示范縣為目標,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的職能和作用,將3個衛星模式站點改造為電信模式站點,目前15個電信模式站點使用率為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