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變良田 農民笑開顏
——張家川縣實施王家梁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小記

一樣的天,一樣的地,有了適宜的平臺和抓手,天地換新顏,山鄉生巨變。這個點石成金般神奇的抓手,就是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
——開題的話
三月是播種希望的季節,走進張家川縣劉堡鄉王家梁,昔日陡峭的山地早已不在,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層層肥沃的梯田整齊排列,一條條平坦的農路縱橫交錯,一條條黑色的地膜格外耀眼,一群群勞作的人民辛勤播種...像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鑲嵌在山地間,傳達著一種豐收的氣息,一種幸福的期待。
在王家村一片新治理的土地里,正在指導種植黑膜洋芋的縣農業局技術人員王志能告訴記者:“這里以前是坡地,土地全部都是細細長長的,老百姓俗稱‘條條田’,去年實施了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形成了耕地梯田化、耕作機械化和農田道路網絡化。”王志能說:“今年,縣上在這里嘗試推廣農業新技術,建設一個千畝黑膜洋芋種植點和二級脫毒種薯新品種推廣示范基地,打造現代農業精品工程。”

“正是為了改善落后的生產條件,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去年3月份,省財政廳立項批準實施王家梁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項目。”張家川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麻智斌介紹說,這個項目總任務建設高標準農田1萬畝,總投資1286萬元,涉及劉堡鄉王家、米家、杜家、高家、劉堡、夭兒和張川鎮前山、劉家、崔家、東關、東街等11個行政村3830戶18015人。項目自2012年5月10日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完成機修梯田9000畝,機耕路干道完成12.3公里,已栽植行道樹15400多株,側柏鎖邊20060株,綠化治理項目區荒山溝壑300多畝,造林13000株,襯砌渠道工程正在順利實施,完成培訓農民4000人次,印發培訓資料4000冊,所有工程于2013年6月底全部按期完成。
正在開農機覆膜的高家村民馬文周剛剛從外地打工回來。“以前這一道梁大多數都種小麥,麥子一鐮一鐮的割,小麥一捆一捆的背,現在路修寬了,地修平了,開著農機覆膜種洋芋,這樣的場景我在電視上看見過,沒想到在我村里也實現了。”馬文周說起萬畝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無限感慨。
夭兒村的馬喜曼是這一項目的直接受益者,他家的8畝半坡地變成了10畝多平整的梯田,還參加了村里舉辦的農技培訓,成了村里機耕機播的能手。地多了、平整了,機耕機播也實現了,他買了1臺拖拉機、1臺旋耕機、1臺覆膜機,這時候正在項目區覆膜種洋芋。“種洋芋的1個月時間里,掙個兩三萬沒有問題。”馬喜曼高興的說。

說起實施的這個項目,夭兒村支部書記馬甲平有一肚子的話。他說:“這個項目把我們村生產條件徹底改變了。前兩年,全村土地平均畝產不到600斤,今年的脫毒種薯種植,縣上每畝補助6公斤地膜、300斤種子,機耕機播每畝還能補助60元,按照縣上專業技術人員的估計,洋芋畝產3000斤不成問題,全村1970畝土地就能增收19萬元。”
劉堡鄉黨委書記馬寶華說:“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是洋芋的銷路,這幾天,我們正在和張川、秦安縣幾家大的粉條廠聯系,尋找洋芋合適的銷路。”
聽到鄉黨委正在積極的聯系買家,項目區群眾種植洋芋的積極性更高了,用王家村馬爾利的話說,“我們種的不是洋芋,是金疙瘩。”他給我算了一筆賬,“我們以前的6畝坡地,一年累死累活的,到頭來只能落把草。現在我家是平整的7.5畝梯田地,能產2萬斤洋芋,就能多賣上1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