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棉鄉“四抓”促發展
——張家川縣張棉鄉雙聯行動綜述

地處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東北部的張棉鄉,是一個以回族人口占主體的貧困農業鄉,全鄉下轄11個行政村,58個自然村組,人口2305戶11482人。省委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開展以來,省、市、縣、鄉8個單位共160名領導干部,先后多次深入所聯系的11個行政村和452戶農戶家中開展走訪調研,共填寫入戶調查表527份,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22份,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幫辦實施計劃200余份,聯村聯戶為民辦實事的工作打算300余份,幫助聯系村和幫聯戶進一步理清了發展思路。同時,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五個顯著提升”目標,創新思路,立足本鄉實際,結合“一川兩溝三梁”地域特征,調結構、夯基礎,全鄉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有力推動了全鄉“雙聯”行動向縱深發展。

抓培訓、提技能,大力推進清真餐飲服務業發展。去年以來,全鄉搶抓省委雙聯行動和全縣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等富民產業的政策機遇,大力推進清真餐飲業發展,積極培養“伊香拉面師”等技能型人才。止目前,全鄉已舉辦“伊香牛肉拉面師”培訓班三期,引導青壯年246人參加拉面師培訓,有143人取得了拉面師資格證書,其中103人在北京、蘭州、武漢等大中型城市開辦了清真餐館,143人在外地找到了工作,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全鄉全年清真餐飲業收入達到1165萬元,農民收入逐步增長,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抓養殖、增活力,強力推進畜牧養殖業發展。張棉鄉地處張家川縣東部林緣區,具有發展畜牧養殖業的天然優勢。鄉黨委、政府緊抓這一優勢,確定以東峽村、盤山村黃牛養殖基地建設為輻射帶動,全力推進全鄉畜牧養殖業不斷發展。止目前,全鄉建設牛羊養殖場2處,成立養殖合作社2個,發展養殖大戶65戶,年大家畜存欄8600頭(只、匹),出欄達到3223頭(只、匹),畜牧養殖業已成為鄉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之一。

抓特色、顯優勢,著力推進中藥材種植業發展。近年來,張棉鄉圍繞全縣“三區三業五帶”發展戰略,立足全鄉實際,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主線,以農民增收為主目標,大力推進中材種植業發展。2012年,全鄉種植中藥材達到1520畝,集中連片種植獨活、板藍根770畝,其中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種植板藍根300畝。同時,借助聯系單位甘肅省民委幫扶,在先馬、上蔣兩村育苗黨參、獨活20畝,試栽黨參50畝,全鄉中藥材種植年收入達300萬元,每畝純收入2000元以上。2013年,張棉鄉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在全鄉范圍內推廣種植中藥材1622畝,其中在周家村、先馬村、喜灣村連片中藥材獨活371畝、板藍根860畝;在喜灣村種植黨參45畝;其他各村零星種植中藥材350畝。充分發揮省民委幫聯作用,在上蔣村繼續進行黨參、獨活育苗11畝(黨參7畝、獨活4畝),種植黨參31畝,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抓項目、夯基礎,全力推動全鄉經濟社會發展。張棉鄉緊抓雙聯行動有利契機,以項目建設為帶動,全力攻堅協調,積極落實民生改善和基礎設施建設各項重點任務。2012年,繼續完善了鄉文化站和張棉村陣地建設,硬化了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配備了辦公設備,并由省民委銜接邀請省民族歌舞團組織開展了雙聯慰問演出;在馬夭、和平、上蔣、張棉四村硬化巷道13.8公里,34735平方米;實施完成了鄉政府所在地街道硬化及排水設施建設工程;實施和平村通暢工程1.4公里,修建橋梁一座、東峽村實施通暢工程2.6公里,硬化文化廣場1500平方米;籌資25萬元,在先馬、馬夭兩村修建了通達工程5.4公里;在全鄉11個村新修農田道路41.8公里;實施了張棉、上蔣、和平3村人畜安全飲水工程,受益群眾635戶3175人;籌資33萬元,標準化改擴建了廟川、馬夭村200平方米的級組織活動場所各一處。這些項目的建設,極大地調動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生產積極性,為雙聯工作的穩步有序推進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
通過雙聯行動的有效開展,張棉鄉社會發展面貌明顯改善,經濟水平顯著提升。截止2012年底,全鄉農業生產總值達到8900萬元,增長13%,全鄉人均純收入達到2612元,比2011年增加350元,增長16%。同時,各級黨組織在幫扶部門和聯系干部的指導幫助下,工作創新能力、領導發展能力、凝聚群眾能力、致富帶富能力和維護穩定能力進一步提升,村支部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基層基礎更加牢固;困難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也大幅提升,對干部的看法明顯轉變,特別是對村黨支部和村班子成員的態度明顯改善,全鄉保持了宗教和順、民族和諧、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