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
張家川縣鋪就“金色通道”解決林緣區農民增收難

(馬鹿鄉花園村農民憲栓蓮從去年收獲的麻桿上剝離麻皮)
立夏時節,關山西麓,陜甘交界處,山巒疊翠,綠意盎然。這里的林緣區,世代居住著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的回漢群眾,每年的這個季節,他們都會一邊頂著烈日、一邊忙著給一種俗稱為大麻的經濟植物除草、勻苗。正午時分,沁出的汗珠浸潤衣領,可是他們心里卻很清涼,他們清楚的知道,這份辛苦換來的將是存折上增加的存款。
大麻的纖維、籽、桿甚至全株都有較高的經濟開發利用價值,利用涉及造紙、紡織、建材、工業用油、功能保健食品、化妝品以及醫藥行業。獨特的種植環境,廣闊的銷路,不菲的價格,使得大麻逐漸成為張家川東部林緣區農民眼里的香餑餑。
長期以來,張家川縣東部林緣區農民主要以種植傳統小麥、玉米為主,種植結構單一,群眾增收門路少,加之當地海拔高,氣溫偏低,農作物產量不高,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大麻作為適宜當地種植的高效經濟作物,一直以來因為群眾認識不到位,不能形成主導產業。
一方面是傳統農業無法給當地帶來良好的經濟收入,一方面卻是當地放著極大價值的經濟作物無法實現產業化。面對這一矛盾,2010年,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在對全縣農業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了“三區三園五帶”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將馬鹿鄉、閆家鄉等鄉鎮劃入“東部大麻帶”,重點發展大麻種植業,因地制宜的解決了林緣區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在經過四年多的努力后,當地大麻種植逐步走上了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發展之路,“東部大麻帶”逐漸形成的產業鏈也給當地農民提供了可觀收入。
成熟的大麻,麻皮呈金黃色,在特色產業上嘗到甜頭的林緣區農民形象的說,是政府用大麻給他們鋪出了致富的“金色通道”。實實在在的收入,使廣大林緣區農民轉變了觀念,從過去的“要我種”變成了“我要種”,大麻種植和管理更用心、更到位。
5月13日,馬鹿鄉白露村農民張世海在自家的3畝麻地理忙著除草。“跟玉米、小麥比,我覺得大麻的經濟效益更大。這個東西的收購價逐年攀高,去年年底一斤麻皮漲到(大麻纖維)15元,而小麥和玉米也就1元上下。”談到麻皮的價格,張世海勁頭十足。
“雖然也講究精耕細,但是在大山腳下搞種植,大麻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條‘短、平、快’的增收途徑。”隔壁地里勻苗的李彥虎趁著休息的空檔搭訕道。“正午的太陽毒辣,是給大麻除草最佳時機。如果不是麻皮價錢好,大麻產業旺,誰愿意曬這太陽。”李彥虎告訴記者,他家現在每年至少要種10畝大麻,在保證全年足夠的經濟開銷之后,才考慮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
自從2010年張家川縣提出東部抓大麻的農業發展思路以來,四年間張家川縣僅馬鹿鄉就已形成年種植大麻12600余畝的規模。不僅規模有保障,為保證種植質量,張家川縣還積極開展大麻引種試驗種植,在不同海拔、不同季節、不同土壤類型條件下開展多個試驗點和示范區。總人口不到700人,總耕地面積不到3000畝的馬鹿鄉花園村,在2013年就新建大麻種植示范區500畝,大麻種植已成為該村的支柱產業之一。而在馬鹿鄉、閆家鄉東部林緣區,類似花園村把大麻種植作物支柱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情況比比皆是。
在馬鹿鄉花園村,記者碰到該村農民憲栓蓮正在忙著從去年收獲的麻桿上剝離麻皮。“去年年底一斤麻皮15元左右,一斤麻籽4元左右,一斤麻桿0.4元。”“銷路不是問題,鄉上成立了一個新宇大麻種植專業合作社,有多少收多少,就差上門收購了。去年我家種了7畝大麻,收入超過5000元。只不過去年大麻品種不是太好,收獲的晚。今年特意種了7畝早產大麻。”憲栓蓮一邊忙著手里活一邊講述著大麻的產銷情況。
馬鹿鄉寶坪村村民小組回族“麻農”李勝利說,我們現在真心喜歡種大麻,同種植小麥、玉米比較,大麻病蟲害相對較少,管理要求較低,經濟效益卻很高,我們現在唯一希望的就是縣上能在集中連片種植大麻和大麻高產技術上提供一些必要的幫助,最好能形成一種“公司+農戶+基地”的產業化發展模式,這樣就能更加激發大家種植大麻的積極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