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園興業幫民富
——雙聯助力川王鄉蔬菜園建設

地處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中西部的川王鄉,下轄16村,3652戶17420人,是一個典型貧困純回族聚居鄉。全鄉共有耕地面積30293畝,其中川區有效灌溉面積6439畝。省委雙聯行動開展以來,該鄉按照“強基礎、抓產業、促增收、構和諧”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全縣“335”現代農業發展計劃,以石峽灌區為依托,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建成4000 畝蔬菜產業園區,形成了以石峽灌區鐵洼、川王、小河、馮家四村為主體,以東西兩山各村組為延伸的“一體兩翼”的蔬菜產業格局,加快了全鄉人民脫貧致富步伐。
選產業做示范 川王鄉緊緊依托雙聯行動和全縣“三區三業五帶”現代農業總體發展規劃,立足實際,充分發揮川區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銷售渠道廣的區位優勢,大力引導當地群眾發展蔬菜產業。先后組織干部群眾300余人赴山東、武山蔬菜基地參觀學習,開闊眼界、學習種植經驗;創新示范種植新模式,流轉川王村土地23畝,修建蔬菜大棚46座,由鄉干部帶頭,在川王村建立“干部蔬菜種植示范區”,帶動群眾發展蔬菜產業;制定激勵措施,對率先發展設施蔬菜種植和蔬菜種植大戶,進行資金獎勵和政策扶助,提高菜農積極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擴規模建園區 積極整合資金,按照“棚成方、樹成行、路成網、渠相連、水相通”的標準,建設川王鄉蔬菜種植園區。改造園區內中低產田2881畝,打機電井3眼,架設10千伏輸變電線路1.6公里,建成高位蓄水池1座,襯砌渠道11.68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100座,埋設滴灌上下水管道1274米,微灌260畝,改良土壤1200畝,疏通園區田間道路10公里,修建農機路30公里,栽植行道樹15000株。止目前,全鄉已建成蔬菜大棚2000座,建成雙層鋼架結構育苗棚27座,日光育苗冬暖棚2座,建成蔬菜展示園一處,選育7大品種51個品系蔬菜,園區已初具規模。同時,在蔬菜園區中心流轉土地22畝,建成畜牧養殖中心,創新發展“畜—沼—菜”為一體的循環農業,著力提高園區綜合效益。
 “鐵洼紅”辣椒(惠文輝供圖)
重合作塑品牌 有規模才有產業,有品牌才有效益,“抱團”發展、規模效應是一個產業成長發展的必然趨勢。鄉黨委、政府積極組織、統籌協調,動員園區各村各片實施“抱團”發展,成立“鐵洼村農產品購銷專業合作社”、“川王村支農農產品購銷專業合作社”,按照“科技推動、市場拉動、典型帶動、利益驅動”的原則,為群眾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通過試驗示范種植,合作社服務功能日趨完善。為了打造具有本地特色蔬菜品牌,川王鄉冠名注冊了“鐵洼紅”蔬菜產品商標,擴大品牌影響力,達到以規模產生品牌、以品牌帶動效益、以效益促進規模的良性發展目標。

強管理提技能 管理出效益,科技促發展。管理不到位,再好的大棚也不會有效益。先后聘請省市農業專家親臨一線指導,根據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合理規劃種植布局,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蔬菜品種種植;邀請專業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示范指導、答疑解惑,現場解決種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利用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定期組織種植戶統一授課培訓,提高了菜農蔬菜種植技術。

保服務拓渠道 在后續保障服務方面,結合雙聯行動,積極爭取投資項目,建立蔬菜冷藏氣調庫,購進農產品檢驗包裝設備,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不斷完善健全服務體系,推動蔬菜園區快速發展。為了讓群眾更好的掌握市場動向,川王鄉建立了信息服務體系,及時了解市場行情趨勢并將信息反饋給菜農,讓菜農及時根據市場行情調整種植結構及銷售策略;利用互聯網發布招商信息,吸引外地客商前來收購蔬菜,不斷拓展了銷售渠道。經過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川王鄉蔬菜園區建設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蔬菜逐漸發展成為了全鄉的支柱性產業,有效帶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