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9月,張家川縣提出了教育3年大發展的目標,縣財政每年投資不少于2000萬元,1年內完成3所高中、縣城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配套完善工程,2年內完成所有寄宿制初中的完善工程,3年內保證所有完全小學達標。教育‘8+2’工程,3年時間里讓張家川縣教育基礎建設從全市最差一躍成為全市最好。硬實力為軟實力的提升創造了條件,全面啟動實施教育“三通兩平臺”工程,推進教育信息化是張家川提升教育軟實力的眾多舉措之一。
新建小學是一所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頗有建樹的學校,其探索創新的“三筆一化教學模式”在全縣基礎教育領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輕負擔、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模式,受到家長的高度好評。“三筆一劃”中的“一化”指的就是教育信息化。

5月27日下午,新建小學二年級一班一堂生動的語文課深深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這堂課的亮點在于授課老師采用了一種稱作“交互式平板”的多媒體教學方式。比起教了二三十年書、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和優異教學成績的老教師,在新建執教不久的二年級語文老師馬雪兒靠著擅長“信息化”教學彌補了自己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對馬雪兒來說,上課不再是簡單的“一支粉筆一本書”,而是使用“交互式平板”進行多媒體教學。隨著教師的在屏幕上的觸動,一些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通過動畫、圖片等,生動、直觀、鮮活、有趣地出現在學生的眼前,原來的語文課從“平面”走向了“立體”,從“乏味的文字”成為了“有趣的圖片”。
“以前上課像是在喝白開水,現在像是喝飲料。”新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馬靜興致勃勃地說。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傳統課堂上有了豐富多彩的學習場景,她和同學們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學習內容,學習更有興趣,也更帶勁了。多媒體教學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到一個新的程度。面對實實在在的課堂表現,新建小學的新老教師開始忙著加入“教育信息化”的潮流,讓自己的課堂教學進入一個全新的天地。
從教師到學生,新建小學張開雙臂親密擁抱信息技術,學校又迎來了一個新的騰飛時期。而新建小學“交互式平板”教學僅僅是張家川縣全面啟動實施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完成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一個縮影。據了解,截至目前,張家川縣通過教育“8+2”工程,累計投入教育信息化資金接近2000萬元,為教育“三通兩平臺”工程提供了必須的資金保障。

“交互式平板”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微機教學增強了小學生的動手和創新能力。在新建小學微機室,來自四年級五班的30名小學生端坐在電腦前認真繪制著各種圖形。她們電腦操作靈活自如,制作的電腦作品更是具有創造性和藝術性,充分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其中。小學生們有的作品以“6.1”為主題展示她們慶六一的喜悅心情,有的作品則寄托對自己家鄉的美好祝愿。一幅幅作品凸顯張家川縣基礎教育的信息技術特色。負責信息技術教學的張樂山老師說,信息技術課激發了小學生學習電腦知識的興趣,改變了對電腦只能用來上網、玩游戲的心態,使小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和合理使用電腦。
與新建小學一街之隔的張家川鎮中學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的學校,幾十年來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品德兼備、成績優異的學生。面對成績如何實現新的發展,張家川鎮中學在思考。“只有教育信息化才能帶動教育現代化,只有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創新,才能實現學校新的發展。”張家川鎮中學校長馬正榮在張家川實施教育“8+2”工程之初,以高度的教育智慧,敏銳地找到了打破制約學校發展瓶頸的突破口——把信息化技術引入高效課堂。一個超越發展的前瞻性理念就此成為全校師生的共同愿景。

“以前上數學課,因為條件的限制,有些數學公式、圖形不能直觀的給學生表達出來,學生對一些數學問題理解不透徹。自從學校采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后,我可以把一些數學問題很形象的做出解答。”張家川鎮中學數學教師馬國林對多媒體教學的好處深有體會。該校負責信息課的趙根林老師說,張家川鎮中學正竭盡全力為學生創建綠色、安全、文明的網絡學習環境,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發展興趣特長,激發他們的潛能和創造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記者從縣教體局了解到,為了讓教師成為教育信息化的支點,構建信息技術高效課堂。張家川縣以教育“8+2”工程的順利實施為契機,采取培訓先行,制度跟上的方式,通過制度設計、激勵機制、骨干培養、活動帶動等多種途徑,以點帶面,從培養骨干教師開始,帶動全縣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入門,盡快促進全縣教師信息化技能結構從“正金字塔”扭轉為“倒金字塔”。現在,張家川縣各級各類學校絕大多數教師能夠自如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特別是部分教齡長、年齡大的教師,逐步跟上了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