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平安鄉一年中最美的季節:草長鶯飛、牛羊遍野、溪水潺潺、云杉蔭翳。從2010年的夏天開始,地處張家川縣東部的平安鄉迎來了張家川縣發展“三大富民”產業的政策東風,關山西麓的平安鄉由此展現出更為遼闊的迷人牧場。

借助張家川縣牛羊規模養殖業的政策機遇,平安鄉轄區內的白石咀牧場開始煥發出勃勃生機。新莊村是平安鄉最靠近白石咀牧場的一個行政村。6月1日,記者遇到該村村民馬競雄時,他正在開闊的白石咀草場上給自家的綿羊剪羊毛。“剪100多只羊的毛,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所以和村里其他養羊戶聯合起來剪。”馬競雄說,這個夏季他要給自家的130只綿羊剪毛。今年一斤羊毛的市場價差不多是5元,比去年有所上漲。去年他僅靠賣羊毛就賺了2000多元,前年更多,賺了3500元。這幾年靠著鄉上的優惠政策,馬競雄的羊群從20只發展到了現在的130只,其中不包括每年賣掉的羊羔和肉羊。

“去年賣掉了55只羊,收入近60000元。聽起來不錯,但是離我預期收入還差很多。”在馬競雄看來,發動全村留守老人參與到養羊隊伍中來遠比一個人單打獨斗收益更大。“我養的羊叫無角陶賽特,是鄉上和縣畜牧局銜接后,引進的一種從新西蘭進口的品種羊,剪毛量多,肉質好,最重要的是很適合白石咀的草場條件,不挑食,采食量大。”馬競雄希望能夠和鄉親們達成一種協議,就是把自家的羊分給村里其他人,等到適當的時候,由他專門負責羊毛、羊羔、肉羊的收購和銷售,村里的留守老人從中拿到客觀的分紅。

“最好是能采取公司(市場)+合作社+育肥戶的經營模式,依靠養殖大戶帶動留守家庭參與養殖,那樣整個鄉的收益會更大。”給馬競雄幫忙的當地農民王保珍一語道破馬競雄的心愿。王寶珍也是新莊村村民,他家養了差不多200只羊,這個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剪羊毛。他告訴記者,這兩年鄉上既重視草場建設,又重視牛羊養殖,整個白石咀牧場,科學劃分地塊輪流放牧,牛羊壯了,草場環境好了,和以前的“瘋養”完全不同了。他說,鄉上重視養殖業的最大體現就是從中牽線,引進了最適合白石咀草場環境,肉質好,羊毛質量高的品種羊,現在一般都是收購羊毛和肉羊的人開車到家門口結賬。目前,唯一缺的就是成立一個專業合作社,讓羊肉、羊毛的價格掌握在養殖戶自己手中,既能保護養殖戶的利益,又能穩定發展鄉上的畜牧業。

據平安鄉黨委書記蘇紅娟介紹,近年來張家川縣平安鄉黨委、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搶抓張家川縣發展牛羊規模養殖業的政策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大力實施“興林、擴草、增畜”戰略,以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為突破口,充分結合牧場實際,實施草場拉動牧畜戰略,加快六萬畝草山建設,著力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穩步發展山區畜牧業,使牧場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社會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