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六十年崢嶸歲月,在歷史的長河只是短暫的瞬間;六十載春華秋實,阿陽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3年7月張家川縣回族自治縣成立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回漢干部群眾搶抓機遇、奮發圖強,全縣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在自治縣成立60周年之際,為在全縣上下營造“迎縣慶、促跨越、倡文明”的濃厚氛圍,張家川新聞中心特策劃《輝煌阿陽》系列報道,進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干勁,引導全縣搶抓項目,促進張家川經濟社會科學跨越式發展。
張家川縣成立60年財政發展綜述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中央和省市財政部門的關懷支持下,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財政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財政為促進各個時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回眸六十年縣財政改革與發展的歷程,一組組數據變化見證輝煌,一次次改革浪潮開創未來。

財源基礎不斷壯大,財政收入較快增長
60年來,在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的基礎上,財政收入穩定增長機制逐步健全,收入規模不斷邁上新臺階,增長速度快速攀升。1954年全縣財政收入為80.5萬元,2012年達到14928萬元,2013年預計完成17764萬元,60年間增長了 221倍。全縣財政收入從1954年80.5萬元開始,經歷了從曲折發展到穩步上升的階段,1978年達到116.1萬元,到1994年為862萬元。1995年分稅制改革后,進一步明確了中央與地方的財權,增強了地方創收的信心,全縣財政收入突破千萬元大關(1202萬元)。2005年以來,張家川縣礦產業發展迅速,逐步建成了以鑫達礦業為主的一批重點企業,礦產資源的開發給全縣財政收入注入了新的活力,財政收入擺脫了長期低水平徘徊的局面,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2008年財政收入突破五千萬元大關(5214萬元)。隨著天平鐵路等重點項目的開工建設,太極集團羲皇阿膠等項目的落地建廠,全縣經濟發展和運行質量不斷提高,2010年財政收入突破億元大關(10272萬元),2012年達到14928萬元。財政收入的逐步增長見證了張家川縣經濟發展的歷程,有力地保障了政府機構的運轉,支持了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財政支出不斷擴大,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60年來,國家不斷實施財政體制改革,逐步加大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力度,逐年增加對縣級財政的轉移支付補助,全縣財政支出從1954年的43.6萬元,擴大到2012年的160788萬元,2013年預計完成18億元,60年間增長了4128倍。1986年財政支出突破千萬元大關(1390萬元),2001年突破億元大關(10816萬元),2010年突破十億元大關(111250萬元),2012年達到160788萬元,財政對全縣各時期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的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同時,根據不同時期的工作重點,財政支出結構不斷調整,財政支出重點從以往的“保吃飯、保運轉”逐步向“保民生、促發展”的公共財政體系轉變,財政投入教育、社會保障以及“三農”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長,2012年全縣教育支出36256萬元,占財政支出的22.5%;農業支出24025萬元,占財政支出的15%;社會保障支出21750萬元,占財政支出的13.5%;到戶各項惠農資金38714萬元,占財政支出的24%。隨著縣級財力的不斷改善,縣級財政自主用于經濟發展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逐年增多,一大批過去想為而又難為的實事已成為黨委、政府惠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各項民生工程的實施給全縣人民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福利和實惠。

財政改革不斷深入,管理水平再上臺階
財政體制改革與時俱進。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實行高度集中的“統收統支”財政體制。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財政體制經歷了從 “分灶吃飯”到 “分級包干”再到 “分稅制”的演進過程。1994 年分稅制實施以來,張家川縣逐步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財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理順了縣鄉財政分配關系,極大地調動了縣鄉政府組織收入的積極性,增強了宏觀調控能力,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解決了一些長期束縛和困擾財政的問題。1995年將鄉財政體制下劃,建立了鄉級國庫,實現了“一級政府、一級財政”的要求,2006年撤消了15個鄉級國庫,全面推行了以“預算共編、賬戶統設、集中收付、采購統辦、票據統管”為主要內容的“鄉財縣管”財政管理體制改革。2007年,全縣財政體制改革進入了重要階段,省政府將張家川縣列入首批16個“省直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縣之一,這為張家川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農村綜合改革波瀾壯闊。2003年起,張家川縣全面啟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從2004年降低農業稅稅率到2005年徹底取消農業稅,全縣農民真正告別了“皇糧國稅”,實現了“零稅負”。2004年又實行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這種反哺農業的政策讓農民群眾不僅不交稅,而且得到了更多的實惠。2007年實行惠農資金“直通車”,建立了強農惠農“一冊明、一折統”制度,國家發放的惠農政策資金達20多項。2010年開展了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建設和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試點,徹底揭開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條件新的一頁。財政部門改革不斷深化。自1979年成立縣財政局以來,各項財政內部職能改革不斷開展,2005年為適應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制度改革,縣財政局成立了會計核算中心,對縣直核算單位實行了會計集中核算制度。2006年實行了非稅收入管理改革。2007年實行了“采管分離”的政府采購制度。2010年全面實行部門預算改革,提高了財政預算編制的完整性。2011年率先推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制度,實現了由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支付的順利轉軌,也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共財政管理體系。

財政職能不斷強化,干部隊伍日益壯大
隨著財政職能的不斷加強,財政的管理和監督職能更加重要。自1979年撤消原財稅局,財政、稅務、建行等機構分設,財政局獨立開展工作以來,先后成立了縣會計核算中心、非稅局、財監局、政府采購中心、采購辦、亞行項目辦、農業綜合開發辦、農村綜合改革辦及財政投資評審中心等二級事業單位。財政干部隊伍從以前的13人增加到現在的68人,2010新建財政辦公大樓一棟。財政局從內部制度建設和財政干部隊伍建設入手,按照建設學習型機關、效率型機關、實干型機關、創新型機關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了財政干部隊伍的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提高了財政干部支持經濟發展和為民理財的能力,使財政干部真正成為了一支為縣域經濟發展服務的“團結拼搏、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戰斗集體。
六十年艱苦奮斗,六十年鑄就輝煌。自治縣成立60年來,張家川縣財政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60年后的今天,迎著黨的十八大的東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張家川縣財政局將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創新,不斷開創財政工作新局面,為推進全縣經濟和社會事業跨越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