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又黄又爽又猛的免费视频播放-国产又黄又爽视频免费观看-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不卡网站-国产又黄又a又潮娇喘视频-亚洲国产美女福利直播秀一区二区-亚洲国产乱码在线精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天水新聞>>張川>>正文
【“四個講清”活動】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解讀(一)
(2013-7-12 20:51:23)  來源:張家川新聞中心   打印本頁

  【編者按】:光陰荏苒,時光如梭。近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中央、省、市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歷屆縣委、縣政府從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團結帶領回漢人民搶抓機遇,深化改革,艱苦創業,勵精圖治,使全縣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譜寫了張家川歷史上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回漢人民攜手并進,廣大群眾安居樂業的光輝篇章,在自治縣的發展史冊上記載了精彩的一筆。 

  為全面展示全縣33萬回漢人民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輝煌歷程,進一步動員廣大干部群眾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全力營造“迎縣慶、促跨越、倡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張家川新聞中心特推出“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解讀”系列報道,供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在“四個講清”活動中學習參考。 

成績顯著 來之不易 

  過去的十年是張家川縣發展極不平凡的十年。是全縣人民在黨的光輝照耀下,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的十年;是全面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的十年;也是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十年。對于我們這樣一個偏僻邊遠的全國少數民族貧困縣來說,這幾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些成績,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的結果,是省市縣黨委、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省市部門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團結帶領全縣回漢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 

  近年來,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止2012年底,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0.8億元,比2003年的4.9億元增長4.2倍;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3.81億元,比2003年的1.18億元增長28.7倍;大口徑財政收入完成1.49億元,比2003年的1669萬元增長8.92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75億元,比2003年的8991萬元增長5.28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0元,比2003年的3992元增長3.29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343元,比2003年的1053元增長3.17倍。 

  二是項目工作成果豐碩。牢固樹立抓投資、抓項目就是抓發展、促跨越的理念,堅持發展抓項目的工作主線不動搖,依托優惠政策,立足縣情實際,積極向上爭項目、爭資金,以大項目好項目拉動大投資、培植大財源、支撐大發展。2010年以來,共謀劃“十二五”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六盤山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3341項目工程”規劃等各類項目1880項,其中:進入省級項目庫21項,總投資518億元;市級項目庫 30項,總投資116億元,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先后爭取到了全國農業綜合開發重點縣、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補貼試點縣、農村養老保險試點縣、國家級扶貧片帶開發等一批事關全縣經濟社會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特別是2011年以來,依托縣慶和“兩個共同”示范縣建設兩大平臺,共爭取到各類項目173項,落實資金10.46億元,其中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6項,到位資金6.4億元。項目數量之多、投資額度之高,創歷史之最。共實施各類重大建設項目334個,累計完成投資52.8億元。縣城至恭門火車站二級公路、富川水源工程、750千伏輸變電(張家川段)工程等一批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重大項目相繼開工,為全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以項目為依托,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縣城面貌煥然一新,農村基礎條件顯著改善,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完成了縣城13平方公里地形圖測繪和二版縣城詳細性控制規劃,新建了行政中心廣場,完成了17條20公里城區道路新建和改擴建工程,構建了便捷、暢通的“三縱五橫”城區道路網絡體系。啟動實施了城區“三網三化”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縣城集中供熱率達61%,供水普及率達85%,綠化覆蓋率達1.94%。隨著回鄉風情園、影視中心等縣城建設“雙十”工程的完工,一個空間布局基本拉開,多項功能基本配套,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的隴上特色民族城初步顯現。緊緊圍繞實現“耕地梯田化、飲水安全化、農田道路網絡化、溝壑梁峁林帶化、城鄉清潔化和耕作機械化”的“六化”目標,2010年以來,先后投入資金1.6億元,啟動實施了西部山區農業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全力改善西部山區基礎設施條件,使示范區率先實現了“六化”目標。在示范區的帶動下,先后實施了祁溝流域、后溝流域、韋溝流域綜合治理。目前,全縣農村飲水安全率達92%,梯田化率達89.2%,新修農田道路1502條2760公里,已基本實現了“六化”目標。同時,依托中央及省市扶持政策,多渠道爭取項目,興修公路,構筑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體系。莊天二級公路、縣城至秦安隴城鎮三級公路建成通車,先后建成了7條160公里通鄉油路、160條366公里通達工程、166條225公里通暢工程,全縣通車總里程達到846.5公里, 15個鄉鎮全部實現通油路, 188個行政村實現通油路或水泥路,255個行政村全部通車。特別是莊天二級公路的建成通車,徹底改寫了自治縣沒有高等級公路的歷史,多年制約全縣發展的交通瓶頸基本打破。 

  四是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啟動實施了“三區三業五帶”建設工程,玉米、馬鈴薯、大麻、中藥材等主導產業種植規模逐年擴大,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糧經比例、夏秋比例更趨合理。特別是依托石峽水庫的水利資源,在下游河道川區建成塑料大棚4850棟2300畝,日光溫室20座20畝,一個初具規模的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初見雛形。在示范區的帶動下,全縣建成塑料大棚9800棟4900畝,日光溫室100座100畝,設施農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發展壯大。2012年底,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6.65萬畝,蔬菜總產量達9.87萬噸,不僅豐富了農民的“菜籃子”,而且還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制定出臺了大力扶持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皮毛販運加工業三大富民產業的意見,從政策支持、資金扶持、技術幫扶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效促進了三大富民產業快速發展。截止目前,全縣共發展清真餐館經營7513家,賓館服務372家,從業人員達4.1萬人;累計發展規模養殖戶1.4萬戶,規模養殖場(小區)109個,養殖專業村85個,牛飼養量達到15.4萬頭,羊飼養量達到15.6萬只;共發展皮毛加工龍頭企業6家,規范組合皮毛貨棧43家,發展皮毛販運戶2261戶。隨著特色優勢產業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和三大富民產業的蓬勃發展,農村經濟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2012年底,全縣農業總產值達8.29億元,比1978年的335.86萬元增長246倍。 

  五是工商經濟勢頭強勁。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啟動建設了中部清真食品工業園區、東部礦產工業園區、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區三大工業園區,園區聚集生產要素的功能日益顯現。伊味思清真食品公司、建明調味品廠、鑫達礦業公司等一批骨干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工業產品達十幾個系列,上百個品種。全縣工商經濟邁上了新臺階,2012年全縣實現工業總產值7.44億元,比2003年的1.76億元增長4.2倍,全縣工業企業戶數達到100戶。積極實施“引大引強入張”工程,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2008年以來,共簽約招商引資項目114項,總投資112.6億元,到位資金31.4億元。投資18億元的天源49.5兆瓦風力發電項目開工建設,投資3500萬元的商品混凝攪拌站項目順利實施。地質找礦行動取得重大進展,已探明銅礦石儲量1584萬噸,鐵礦石儲量7000萬噸。不斷加強與國內大型企業的合作洽談力度,與國電集團達成了4×1000MW火電廠投資協議,與青島安泰信集團簽訂煤電鋁一體化項目。特別是成功引進太極集團兼并縣阿膠廠,組建成立了羲皇阿膠有限公司,投資5264萬元的一期阿膠生產線已建成投產,年產值達2.5億元,利稅1800萬元。商貿流通日趨活躍,全縣共建成各類專業和綜合市場30多個,商貿流通網點9500多個,初步形成了以龍山皮毛市場和張家川商業城為龍頭、專業市場為骨干、集貿市場為基礎,批發零售兼有的市場網絡。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5億元,比1978年的1136萬元增長41.8倍。 

  六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牢固樹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思想,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教育三年大發展目標,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累計實施建設項目120個,完成新建和改擴建工程20.3萬平方米,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提升“8+2”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明顯改善,教育教學水平顯著提升。2011年,全縣“兩基”按標準通過國檢,全面實現了義務教育。截止目前,全縣共有各類學校266所,在校學生6.3萬人。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加強,村衛生室、村文化站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實現全覆蓋。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發展,“張家川花兒”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關山月》成功搬上舞臺并得到縣內外的一致好評。完成了縣一院、二院標準化擴建和中醫院整體搬遷,對15個鄉鎮衛生院實施了改擴建,全縣醫療衛生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大力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建成市級畜牧研究中心1家、市級科技創新及新農村建設人才培訓基地2家,組織實施各類科技推廣項目430項,取得科技創新成果150項,科技貢獻率達到40.5%。 

  七是民生保障顯著增強。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以解決城鎮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為重點,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自2008年以來,累計投資7.2億元,開工建設了和諧家園、和暢嘉園兩個大型保障性住房小區,共建設廉租房、公租房、棚戶區改造、經適房等保障性住房5498套 42.9萬平方米,累計保障3546戶11347人,住房保障受益面達到31.76%。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落實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醫療救助政策,2012年全縣農村低保面達到25%,新農合參合率為95.9%。高度重視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通過招錄分配和引導域外就業,近三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707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通過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有效解決了農民群眾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就業難等民生問題,逐步建立起符合實際、覆蓋城鄉、可持續發展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改革發展的更多成果惠及于貧困群眾。 

  八是社會管理成效明顯。堅持把社會和諧穩定作為張家川最大的根基和全縣人民最大的福祉,狠抓“平安張家川”建設。提出了以“三送三幫三扶促發展、三普三訪三調保穩定、三聯三引三助構和諧;五項工程聚民心、五事到戶連民情、五卡公開賦民權、五官躬行順民意、五項制度保民安”為主要內容的“三三五五”社會管理工作法,有效提高了社會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了矛盾糾紛排查預警機制,制定下發了《關于建立健全處置群體性事件和規模性暴力犯罪事件聯合指揮機制實施方案》等四項制度,組建了1000人的處置突發事件應急隊伍,提高了應對突發事件能力,有力維護了社會公共秩序。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緊緊圍繞民族工作主題,廣泛深入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從2010年開始,在全省率先落實了宗教人士生活補貼,近3年共為全縣宗教人士發放生活費補貼321.98萬元,提出了黨員隊伍、干部隊伍和宗教人士隊伍“三支隊伍”建設的思想,在全縣深入開展了“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各級黨員干部、寺管班子、宗教人士共促發展、共保穩定的強大合力逐步形成。 

攝影相關圖片
張呂牧場(圖) 張棉驛鄉風光(圖) 走進張家川平安牧場(圖) 走進天水機場(圖) 走進秦安桃花園(圖) 走進煙鋪櫻桃園賞花(圖) 走進灘歌古鎮看社火(圖) 瑞雪飄飄 看我英姿颯爽(圖) 天水喜迎蛇年第二場降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