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成立于1953年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2013年7月6日將迎來60周年華誕。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全國回族比例最高的少數民族自治縣。建縣以來,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張家川縣歷屆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勵精圖治,奮發圖強,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60年風雨歷程,60年滄桑巨變。為了充分展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60年來的新發展、新變化,從即日起特推出《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熱烈慶祝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成立60周年系列報道之一百四十一
敢叫張家川換新顏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經濟社會發展掠影之二
思路決定出路 思路引領發展

張家川地處偏僻,山大溝深,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加上經濟基礎薄弱、遠離消費市場,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地區,項目投資無疑是支撐張家川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和強大動力。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引領發展。為了弄清楚張家川經濟發展緩慢的癥結所在,使落后的張家川迎頭趕上去,張家川新一屆黨政領導班子先后主持召開了10多次座談會,集思廣益,分析制約張家川經濟發展的瓶頸,進一步理清了發展思路?h委書記劉長江在縣第十一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上明確指出:“等待觀望,只會拉大差距,只有搶抓機遇,奮起直追,才是真正的出路,才能縮小與周邊縣區的差距!薄靶滦蝿菹,張家川發展面臨一系列難得的政策機遇, 機遇千載難逢,稍縱即逝。我們只有熟悉政策、研究政策、緊追政策、落實政策,才能做好政策與項目的無縫對接,把政策機遇轉化成一條條可以操作的具體措施,變成一個個具體的項目和方案,爭取國家和省上的重大產業、重大項目,造福張家川33回萬漢人民!泵鞔_提出了突破主攻方向:“縣級轉觀念、部門轉作風、鄉鎮轉職能、村級抓班子”。樹立“不追風、不作秀、不妄為、不折騰,腳踏實地,勤政為民”的執政宗旨和“富民強縣并舉,經濟社會并進,城鎮鄉村并建,內源外源并抓,公平效率并重”的執政理念,緊密結合張家川實際,理思路、做決策、辦事情,張家川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2011年9月,縣委第十二次黨代會認真總結“十一五”時期的工作,準確把握“十二五”時期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依托天水、聯接平涼、融入關中、特色領先、乘勢發展’的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圍繞‘五大目標定位’(把張家川建成全國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示范縣,中國西部清真食品城,甘肅省精密鑄造產業化基地,隴東南畜牧大縣,關中—天水經濟區特色旅游區),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總體發展思路。2012年,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按照黨的十八大和省市黨代會精神,根據張家川資源稟賦和發展優勢,又提出了“三大產業富民、三大園區強縣”的總體部署,使張家川加快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思路更加明確。

在工作實踐中,張家川縣委、縣政府經過充分調研論證和積極探索,提出了各個行業的發展思路和目標。在農業方面,規劃了“三區三業五帶”發展布局,提出了大力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皮毛販運加工業的總體思路和“耕地梯田化、飲水安全化、道路網絡化、溝壑梁峁林帶化、城鄉清潔化、耕作機械化”的“六化”目標。在城市建設上,謀劃了“雙十”工程。在城鎮化建設方面,圍繞把縣城建設成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富有活力的隴上特色民族城的奮斗目標,提出了“南北拓展、東西延伸、改建并舉、綜合開發”的思路和“擴大規模、增大容量、完善功能、提升品質、培育產業、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的工作重點。在交通道路建設方面,提出了“出縣道路高等化、通鄉道路柏油化、通村道路水泥化、村內道路全硬化”的發展思路。在工商經濟方面,提出了做大“三個園區”、實施“雙五”工程的總體規劃和“立足資源優勢、強化扶持指導、完善服務體系、突出優勢產業、逐步做強做優”的發展思路以及以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流通業為重點,以招商引資為抓手,以工業園區建設為平臺,以三鎮為依托,強力促進工商經濟快速發展的工作要求。在教育上,提出了三年教育大發展、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提升“8+2”工程等。同時,在文化旅游、衛生事業發展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舉措,這些工作的理念、思路和總體規劃,為張家川當前和長遠發展制定了宏偉的藍圖。特別近幾年,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堅持做打基礎、利長遠、增后勁的事,編制了縣城、龍山鎮和恭門鎮的發展規劃,這些發展規劃,沒有搞急功近利的政績工程、寅吃卯糧的形象工程,而是始終著眼于張家川的長遠發展,著眼于張家川33萬回漢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于整體提升張家川的區域發展競爭力,著眼于發揮張家川各種資源優勢提出來的。實踐證明,張家川縣委、縣政府確定的這些思路、理念和規劃是正確的,是指引張家川沿著正確道路跨越向前的基本綱領,符合張家川的實際,符合張家川干部群眾的愿望,在指導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發展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