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川搶險救災】報道之三
張家川縣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抗震救災工作

“6·20”特大暴雨災害發生以來,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持續強降雨,引發15鄉鎮255村不同程度受災;同時,7月22日,受岷縣與漳縣交界處6.6級地震影響,致使張家川縣因暴雨引發的山體疏松、裂縫等地質災害點險情加劇,出現大面積垮塌滑坡,居民受災房屋損毀更加嚴重,交通嚴重受阻。
針對當前全縣嚴峻的抗災救災形勢,7月23日上午,縣委書記劉長江主持召開緊急會議,對全縣抗災救災工作進行全面安排部署。縣領導李肖鋒、馬中奇、關春生、妥國保、趙東紅、夏草、馬玉鳳、何永東、馮建新、王志軍、海金武、王九仲、汪麗琴、李振、李希富、杜根祥、蘇華、王存珠、馬玉萍,縣委辦、人大辦、政府辦、政協辦,縣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會議指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至7月份張家川降雨量超過了全縣歷年的年總降雨量。同時,自6月20日全縣突降強降雨以來,短短一個月內,降雨量就達去年同期的2.55倍,相當于正常年景全年的降雨量。近一個月的連續降雨和“7.22”岷縣漳縣強地震給張家川造成了重大損失,尤其是道路損壞嚴重,東、南、西、北四個出口都無法通行。因此,全縣上下必須充分認識當前防汛抗災工作的長期性,既要堅決打好當前搶險救災攻堅戰,又要持之以恒做好防汛抗災持久戰的準備。
會議要求,一要充分認識災情的嚴重性,全縣總動員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全縣上下要集中今明兩天時間,認真排查統計災情,縣四大組織所有領導都要深入各自包抓鄉鎮,全面落實“縣級干部包鄉、鄉鎮和雙聯科級干部包村、鄉村干部和雙聯干部包戶、縣直部門包重點區域,定任務、定責任、定措施,保人身安全、保重點設施、保社會穩定”的“四包三定三保”責任制,摸清底子,摸實數據;要針對不同的災情,設計不同的報表進行統計,建立基礎臺賬,及時上報,爭取上級部門的支持。二要以確保人民群眾安全為第一要務,深入排查處置安全隱患。全縣黨員干部要深入災情一線,全面開展自然災害和安全隱患排查,認真分析災情形勢,特別要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人群的排查。重點區域包括地質滑坡點、危舊房屋、村莊水路、道路排水、學校、主要水利設施、河堤、道路、橋梁等十個方面;重點人群包括老弱病殘、瓜聾呆傻、貧困戶、五保戶、留守老人和兒童。各鄉鎮、各部門要認真排查隱患,邊查邊糾邊排,確保不出問題。三要抓緊搶修水毀設施,確保全縣供水供電道路和通信暢通。水、路、電、信四個方面是生命線工程,是搶險救災必須的保障工程,要堅持隨毀隨修,邊毀邊修。縣交通局要制定長遠的道路修復計劃,并與目前的搶險應急相結合;縣財政要為每個鄉鎮安排搶險救災應急資金;縣水務局和交通局要處理好全縣水和路的問題,突出“快”、“早”、“防”,及早及快預防二次災害的發生;各鄉鎮、各單位要制定臨時應急措施,盡快治理搶通水毀道路,凡臨時垮塌的道路由鄉鎮組織人員和群眾投工投勞立即修復。四要立即著手制定災后重建計劃,盡快啟動災后重建工作。要將群眾住房的災后重建問題作為重點,立即啟動重建工作。特別是張川鎮西夭村、張棉鄉喜灣、周家村及最近發生的重大的、影響群眾安全的問題要盡快辦理。各相關部門要盡快爭取項目、爭取資金對目前受災的群眾進行臨時安置,并制定長遠方案,積極爭取易地搬遷、危房改造等項目資金,整合解決好群眾住宿問題;要統籌安排好受災群眾安置點水、電、路、廁所、防疫等各項細節性工作。五要高度重視群眾情緒疏導工作,確保全縣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深入開展群眾教育路線實踐活動;要嚴防個別人煽動群眾制造事端;要高度關注一些敏感性問題。特別要向省市交通部門匯報,爭取支持,盡快搶通莊天二級公路等出縣道路,確保縣慶期間交通暢通。六要加強工作銜接,做好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各項工作。各相關部門要統一口徑,統一數據,由縣政府辦統一組織,對全縣災情進行全面的收集匯總、核實,及時向省政府和市政府進行詳細匯報;同時,要采取分口匯報的方式,分系統及時向省市對口單位進行匯報,爭取上級支持。全縣各級黨政組織要加強值班,各級干部不能擅離職守,保證搶險救災各項工作順利進行;要積極做好防震準備工作,加強對防震預案的完善和應急隊伍的演練,做好防震各項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