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特大暴雨和“7•22”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致使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5鄉鎮255村嚴重受災,暴雨、山洪頻發,村莊、路段出現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橋梁斷裂、道路毀壞、房屋倒塌嚴重,特別是莊天二級公路、S305公路、張隴公路部分中斷。面對災魔,張家川縣廣大干部群眾迅速行動,按照“縣級干部包鄉、鄉鎮和雙聯科級干部包村、鄉村干部和雙聯干部包戶、縣直部門包重點區域,定任務、定責任、定措施,保人身安全、保重點設施、保社會穩定”的“四包三定三保”的工作責任制,全力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奏響了一曲干群合力抗大災,萬眾一心促生產的合奏曲。張家川縣新聞中心、手機報特開辟【搶險救災】專欄,組織記者深入受災現場和搶險救災一線,真實、客觀、準確、及時反映搶險救災情況。
【救災進行時】
義務巡邏隊救了一村人
 ▲義務巡邏隊女隊員天晴后在村委會大院晾曬小麥
聽說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鄉馬達村從6.20特大暴雨災害以后成立了一支義務巡邏隊,不僅24小時護村巡邏,查找地質隱患點,還在村民撤離災區時搭手幫忙轉移財物。7月30日,記者特意來到該村采訪。
因為連日來的強降雨,使得去馬達村的路并不十分平坦,剛進村口,記者看到土崖塌方、水毀道路、民房倒塌……滿目瘡痍,讓人對這個昔日山清水秀的易地搬遷村心生憐惜。“可惜了,這么好的房子,說倒就倒了。”看到有記者進村,村路周圍忙著晾曬小麥的村民三三兩兩圍了過來。談及這次受災避險,村民們對村里的義務巡邏隊個個都豎大拇指。“近一個月的雨災,多虧了義務巡邏隊給我們操心,才讓馬達村沒有一人因為房倒屋塌而受傷。”村民馬有祥一語中的,說中了記者此行的目的。
在馬有祥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馬達村委會,見到了馬達村義務巡邏隊隊長也就是村支部書記馬福生。“你們來的真不巧,我剛和幾個隊員巡山回來,欣慰的是這次巡查沒有發現新的地質隱患點。”馬福生一邊拍打著身上的泥土,一邊把記者帶到村委會辦公室。“看見沒有,這些紙條是我們為了預測地質滑坡而貼上去的,這種辦法的最簡易且最有效。”馬達村村委會辦公樓在近一個月的持續強降雨中出現了裂縫,在去村委會辦公室的路上,馬福生給記者介紹了用貼紙條預測地質滑坡的簡易辦法。
 ▲義務巡邏隊女隊員天晴后在村委會大院晾曬小麥
“我們這支義務巡邏隊,一共有15個人,分5個小組,每個自然組的組長擔任小組長。”馬福生說,馬達村成立義務巡邏隊完全是迫于持續的強降雨和頻發的地質災害。“雨實在是太大了,沒完沒了的雨,60公分寬,15公分高的水渠都來不及排水,早上6點開始下雨,晚上7、8點就可能有房子倒塌。下午1、2兩點開始下雨,凌晨2、3點就可能有山體滑坡。人民關天吶,不成立巡邏隊24小時巡查,根本就沒辦法預防這種災害。”
就在馬福生介紹義務巡邏隊的情況時,村民馬政來到了村委會。“馬書記,馬書記,我家門前的水渠挑開了,你要不要去檢查一下?”馬政一邊說一邊探頭進來,看到馬福生在接收采訪,一打聽采訪內容,他一下子興奮了。“記者同志,要不是這支巡邏隊,我們一家7口人可能就遭殃了。”馬政告訴記者,7月22日,川王鄉又下起來瓢潑大雨,當時他去了附近的龍山鎮,老人、妻子和孩子留在家中。“早上10點多,馬書記打電話告訴我,說我家房子后背的土崖有裂縫,讓我搬家。”馬政對巡邏隊的建議沒有理睬,下午2點多他回到了家中,特意去看了房后背,“我當時看到了裂縫,但是沒在意。”馬政回憶當時的情景說,當天下午5點,巡邏隊又經過他家門口,當時是村主任馬孝武帶隊,馬孝武很嚴肅的要求他和家人搬出危房,在巡邏隊隊員苦口婆心的勸說下,他和家人很不情愿的搬到了兄弟家。“晚上8點多,那時候剛開齋不久,我家偏房后面的土崖就塌了,整個偏房也附帶著垮塌了,太危險了。真是多虧巡邏隊的及時提醒和不斷催促,才保住了一家人的性命。”馬政回想起當天,既心有余悸又心生慚愧。
馬福生告訴記者,在近一個月的義務巡邏中,巡邏隊先后巡查出明顯地質災害點5處、地質隱患點10處,經巡邏隊勸說并幫助群眾搬離后,房屋倒塌的一共有20戶,馬達村132戶群眾,在近一個月的持續強降雨和多達20次的地質災害中,無一人傷亡。當問及災后重建工作時,馬福生感慨的說,正是因為義務巡邏隊勤勤懇懇的工作,才換來了群眾對他們的信任與支持。現在不等村上安排,群眾就很自覺、很主動的開展自救工作了,以此推斷,馬達村災害重建工作一定會開展的很順利。
 ▲滿目瘡痍的馬達村
 ▲被山水沖毀的馬達村溝渠
 ▲馬達村用來監測地質滑坡的紙條
 ▲川王鄉群眾災后積極投入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