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特大暴雨和“7•22”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致使張家川回族自治縣15鄉鎮255村嚴重受災,暴雨、山洪頻發,村莊、路段出現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橋梁斷裂、道路毀壞、房屋倒塌嚴重,特別是莊天二級公路、S305公路、張隴公路部分中斷。面對災魔,張家川縣廣大干部群眾迅速行動,按照“縣級干部包鄉、鄉鎮和雙聯科級干部包村、鄉村干部和雙聯干部包戶、縣直部門包重點區域,定任務、定責任、定措施,保人身安全、保重點設施、保社會穩定”的“四包三定三保”的工作責任制,全力開展搶險救災工作,奏響了一曲干群合力抗大災,萬眾一心促生產的合奏曲。張家川縣新聞中心、手機報特開辟【搶險救災】專欄,組織記者深入受災現場和搶險救災一線,真實、客觀、準確、及時反映搶險救災情況。
【救災進行時】
張家川災后重建見聞
 ▲馬黑曼村村民在晾曬菜籽
強降雨過后的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天空格外藍。記者行走在縣城通往龍山鎮路途中看到:河道中挖掘機不斷伸縮著拖斗正在傾倒混凝土加固河堤,道路邊工人正在烈日下支起一塊塊模板加快路邊防護攔的建設,公路上運送磚瓦、沙石的車輛來回穿梭...災后搶修工作開展的如火如荼。
經過一個小時的行程,記者到達龍山鎮馬黑曼村。馬黑曼村是龍山鎮6.20特大暴雨災害發生以后受災最嚴重的村莊之一。雖然天已放晴,但通往馬黑曼村的水泥路上依然還有滲水在流動。路邊倒塌的土坯房殘垣斷瓦依然存在。偌大的一個村莊,記者在穿行了二十多分鐘后卻見不到一名群眾。
 ▲馬黑曼村村民在自救
就在記者正在納悶時,碰到了一個五十來歲的村民正在修整門前的水渠。他指著倒塌的院墻告訴記者,由于這個村子大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修建土坯房,當時群眾對建房地基不夠重視,加之該村地下有三處“地穴”,所以倒塌房屋嚴重。在交談中,記者得知他叫馬繼維,是馬黑曼村小學的一名教師。馬繼維在得知記者來意后,主動地帶領記者走訪了受災較嚴重的地方。當記者問及天氣放晴,村莊為何見不到群眾忙碌的身影時,他告訴記者大多數群眾正在新農村忙碌,準備搬遷到新農村。
走出馬黑曼村后,記者在村口碰到了正在群眾家開展排查災情的鎮村干部馬小兵,他告訴記者,馬黑曼村屬龍山鎮特困村,2010年8月12日大暴雨后,山體出現大面積滑坡,裂縫最寬處達一米多,使全村95%以上的農戶受災。當時,鎮黨委、政府科學規劃,精心選址,在地質、交通條件較好的鄭家村啟動實施易地搬遷項目,項目分兩期實施,一期27戶基本完工,二期已完成主體工程。6.20特大暴雨災害發生以后,鎮政府積極與施工隊溝通協商,最終施工方同意27戶未交清費用的群眾暫時入駐新農村。沒有申請到新農村住房的受災群眾則在村委會集中安置。
 ▲馬黑曼村村民在自救
馬黑曼村清真寺在強降雨中也多處受災,但是當清真寺教長虎建明得知全縣15鄉鎮255村45043戶次220712人次受災時,他說,這是一場不小的天災,自治縣縣慶在即,他一定在信教群眾聚禮日講清災情的嚴重性,做好信教群眾的思想工作,動員群眾不等不靠,積極開展生產自救。
在馬黑曼村新農村馬繼娃正在請匠人盤炕,他在勞作間隙告訴記者,他家有7口人,這次降雨導致他家4間房屋倒塌,三間房屋受損。談起這事持續降雨他心有余悸,好在有鎮村干部的幫助,雖然受了災,但家全人全,并且在沒有交清新農村建設費用的情況下,鎮上協調施工方讓他拿到了新房鑰匙,讓他感到激動不已。
 ▲馬黑曼村新農村,村民在盤炕
 ▲受災的馬黑曼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