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沿革
夏、商 境內為西戎居住。
周 孝王十三年(約前885),秦非子被封為附庸,建都邑于“秦”地(今張家川縣城西南瓦泉村有古秦亭遺址)。
戰國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秦置隴西郡,今張家川縣屬隴西郡。秦昭王命大將白起筑弓門堡(今恭門鎮人民政府駐地),防羌戎侵犯。
秦 今張家川縣仍屬隴西郡邽縣。
西漢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析置隴西(至今張家川鎮)。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從隴西郡分置天水郡,置平襄,轄16縣。張家川地區分屬天水郡之街泉、戎邑道、隴、清水及右扶風所屬之汧縣轄。武帝元封五年(前106),置監察性質的十三州刺史部,今張家川縣屬涼州刺史部天水郡轄。
東漢 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涼州刺史部駐隴。明帝永平十七年(74),今張家川縣地分屬漢陽郡之隴、略陽及右扶風所屬及汧縣轄。靈帝中平元年(188),涼州刺史部從隴遷冀。
三國 今張家川縣分屬天水郡之隴、略陽及扶風郡汧縣轄,蜀漢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祁山伐魏,先鋒馬謖在街亭(今張家川龍山鎮)被魏軍所敗。
晉 西晉除省隴于清水。武帝泰始五年(269),廣魏郡更名略陽郡,今張家川縣分屬秦州略陽郡之略陽、清水及雍州扶風郡之汧縣轄。
南北朝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今張家川縣分屬秦州略陽郡之隴城(治今秦安縣隴城)、清水、安戎及東秦州隴東郡之汧縣轄。北魏孝武帝太和二十年(496),今張家川縣分屬秦州清水縣郡之清水,略陽郡之隴城、安戎及涇州隴東郡汧陰縣轄。
隋 文帝開皇三年(583),今張家川縣分屬秦州之隴城、清水及隴州汧源縣轄。
唐 高祖武德四年(621),今張家川縣分屬邽州之清水縣、文州之隴城縣和隴州之汧源縣轄。武德六年(623),今張家川縣仍分屬秦州之清水、隴城兩縣及隴州汧源縣轄。
五代十國 今張家川縣分屬隴右道秦州之清水縣和隴州之汧源縣轄。
宋 北宋太祖建隆二年(961),今張家川縣分屬秦州之清水縣和隴州之汧源縣轄。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置弓門寨(今恭門鎮人民政府駐地)。
金 太宗天會七年(1129),秦、隴兩州屬金,今張家川縣仍分屬秦州之清水和隴州之汧源縣轄。
元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今張家川縣分屬陜西行省鞏昌總帥府秦州之清水、秦安兩縣和鳳翔府隴州之汧源縣轄。
明 太祖洪武二年(1369),今張家川縣分屬陜西布政司鞏昌府秦州之清水、秦安兩縣、鞏昌府靜寧州之莊浪縣和鳳翔府隴州轄。
清 沿明建制。
中華民國 沿襲未變,民國38年(1949年)7月29日,張家川全境解放。
二、散布在張家川境內的歷史遺址
張家川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較豐富。迄今發現各個歷史階段的文化遺存114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其中國家級一級、二級、三級珍貴文物上萬件。

1、西川遺址
西川遺址位于龍山鎮西川村苗圃園及清水河南岸一帶的第一臺地之上,高出河床約6米,距秦安大地灣遺址20公里,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

2、秦亭
周孝王為獎勵秦始皇的先祖秦非子養馬的功績,封秦非子為附庸,在秦建立都邑,號嬴秦。位于今張家川縣城西南瓦泉村。

3、白起堡
白起是戰國時秦國功勛卓著的戰將。白起被迫自殺后,秦地百姓悲痛萬分,為永志不忘他的功績,便將白起率兵鎮羌時所筑寨堡稱為“白起堡”。白起堡建于恭門鎮南峽口處突起的一座石嘴上,是張家川縣境內唯一以歷史名將的名字命名的堡寨。

4、烽火臺
張家川,自古就是甘肅的東大門,也是由陜入甘的主要通道。歷代王朝出于軍事戰略方面的需要,在境內廣筑寨堡,同時為了使各駐軍寨堡首尾相顧,協同支援,修筑了眾多的烽火臺,其中麻山梁烽火臺保存較為完整,臺體呈圓錐形,墩高15米,底圍90米,頂圍18米,夯土筑成,屹立山頂,大有“一覽眾山小”之勢。

5、邽縣故城
秦武公伐邽戎,置邽縣,治凰翔府,今恭門鎮城子村。

6、關隴古道遺址
關隴古道,橫亙于張家川縣與陜西隴縣之間,長約100公里,海拔2000米左右,現遺存有依稀可辨的原始古道,道寬3米,有的路段由石板鋪成,有的路段為亂石所埋,是絲綢之路南大道從長安進入甘肅的必經之道,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為絲綢之路上筑路水平最高、延續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道。

7、街亭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天,諸葛亮出兵伐魏,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望風而降,曹魏舉國震驚,忙派兵抵御。諸葛亮派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去鎮守蜀漢咽喉之地——街亭(今張家川縣龍山鎮與秦安縣隴城鄉之間),結果馬謖死搬兵書教條,把軍隊駐扎街亭側面的山上(今龍山鎮西梁子),被魏國大將張郃包圍在山上,斷了水道,蜀漢軍不戰自亂,失了街亭。蜀漢軍進退無路,只能撤退,諸葛亮北伐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