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上半年,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各鄉鎮按照縣委十二屆四次全委(擴大)會議暨全縣工作會議精神,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及省市縣黨代會精神為指針,緊緊圍繞“迎縣慶、促跨越、倡文明”的全縣工作主線,堅持“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的基本方略和“發展高于一切,穩定壓倒一切,民生重于一切,黨建保證一切”的基本理念,實施項目帶動、科教興縣、趕超發展三大戰略,做強草食畜牧業、礦產業、民族加工業、商貿旅游業四大產業,努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工商經濟發展、城鎮綜合開發、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強力推動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為總體工作思路,結合各自實際,倍加珍惜發展機遇,倍加推動轉型跨越,倍加營造良好環境,倍加維護社會和諧,倍加提升工作效能,在實現城鄉建設、三農工作、工業經濟、民生改善、社會管理等方面,培育和發展了特色亮點,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各項工作任務,張家川新聞中心現開設《特色亮點》系列,對全縣15鄉鎮的特色及亮點工作陸續予以報道。
川王鄉2013年上半年特色亮點工作掠影

2013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鄉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強基礎、抓產業、促增收、構和諧”的基本思路,重點圍繞全縣“三區三業五帶”規劃的基本要求,扎實有效的開展各項工作,實現了在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農民增收、項目建設等工作上的新突破,促進了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農業產業結構大調整。川王鄉按照“穩步發展大路菜,積極發展精細菜,突出發展設施菜,做大做強特色菜”的蔬菜產業發展思路,積極爭項目、興產業、全力搞好園區建設,不斷促進全鄉蔬菜產業快速發展。一是抓規劃,優化產業布局。川王鄉立足本鄉實際,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科學制定蔬菜產業園區發展規劃,在蔬菜產業園的布局上,按照川區抓設施蔬菜園建設,東西山抓露地蔬菜園建設,最終形成以沿川的鐵洼、川王、小河、馮家為主體,以東西山的村組為延伸的“一體兩翼”的產業格局。目前在川區已建成蔬菜大棚2070座,大棚蔬菜長勢喜人,目前已經上市;建成雙層鋼架結構育苗棚27座,日光育苗冬暖棚2座,培育種苗可同時供4000座塑料大棚使用。二是抓基地建設,提高生產效能。為了保證塑料大棚有較高的產出率,我鄉緊抓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機遇,新建高位蓄水池1座,進一步疏通引水灌溉明渠、U型渠,形成“高位水池加壓灌溉、節水微灌、明渠引水灌溉”三大灌溉系統,解決了高效農業示范區供水難問題。三是抓特色,轉變管理模式。在蔬菜園區中心流轉土地23畝,由張家川縣支農農產品購銷專業合作社建成蔬菜展示園一處,栽培了甘藍、西芹、娃娃菜、胡蘿卜等7大菜種52個品系的露地蔬菜,選育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蔬菜品種,為日后多元化蔬菜種植打下基礎。四是抓畜牧,創新發展理念。按照全鄉“畜-沼-菜”循環農業的發展模式,在川王村蔬菜園區中心流轉土地22畝,建成三馬肉牛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該社已投入生產使用,已發展社員110人。五是抓培訓,夯實發展基礎。結合“雙聯”行動地開展,聘請省農牧廳、縣農業局農技站專業技術人員、武山縣蔬菜種植專家,在園區舉辦培訓班10余次,培訓農民2000余人次;組織干部群眾300余人赴蘭州、武山蔬菜基地參觀學習,為園區建設提供了人才保障。

經濟社會大發展。川王鄉黨委政府緊密結合全年重點、亮點工作,理清思路,按計劃統籌安排,重民生、促和諧、確保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一是鄉黨委政府大力推廣雙壟溝播玉米等旱作農業作物技術,把頂凌覆膜工作作為今年年初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來抓,全面完成10000畝的任務。二是鄉黨委、政府積極組織干部群眾開展災情防范演練,制定地震、洪澇地質災害預警方案,成立了以鄉黨委書記任組長的應急搶險工作隊,建立鄉、村兩級災情預警信息系統,建立災情值班等制度。災情發生后,按照預定的災后重建方案,積極組織廣大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和重建工作。共計搶修疏通通村、農田道路60余公里,發放救災搶險資金6萬元,發放救災物資折資2萬元,排除險情6次,開展救災演練20余次,召開救災避險知識講座5次,安撫群眾321戶1430人。三是鄉黨委政府充分依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組織動員群眾投資投勞,全面加快全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投資440.5萬元硬化毛寨村、鐵洼村等5個村小巷道9.55公里,修建范灣村通暢公路水渠4.2公里,修建大莊學校小橋1座,硬化西山村道路2公里。四是積極爭取實施了海灣村易地搬遷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293萬元,項目惠及海灣村102戶704人,主要建設內容為建設土坎梯田250畝,新建人飲工程1處,堤防0.6公里;硬化巷道1.28公里,修建橋梁1座13.08延米;新建住宅102套;完成遷出區生態環境恢復41畝,安置區綠化50畝。目前修建橋梁1座13.08延米,堤防0.5公里,開工建設農戶住宅30戶。五是川王鄉努力抓好梯田建設,力爭年內完成全鄉剩余1200畝的梯田建設任務。六是全鄉畜禽防疫率和覆蓋面均達100%。

基層組織活力大提升。川王鄉緊緊圍繞“規范管理、服務提升”這條主線,以開展“基層組織活動場所管理使用規范年”活動為契機,結合“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開展,對各村進行分級定位,按照“六規范、六進入”的標準,進一步提升了全鄉16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綜合服務職能,探索完善干部管理制度,進一步選拔年輕干部到重要崗位鍛煉,為全鄉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是靠實責任、量化考核、激發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圍繞全縣工作布局,結合全鄉實際,明確分工,靠實工作責任,實行一般干部包村、領導干部包片制度,安排班子成員和全體干部結合各自分管工作,有側重點地確定調研專題,開門納諫,問計于民。進一步吃透鄉情村情民意,找準工作的著力點和突破口,集思廣益,確定了“川區抓蔬菜,淺山抓玉米,規模養畜強農,品牌勞務增收”的發展思路。二是狠抓黨建、完善服務、夯實基礎。立足民族地區黨建工作實際,深入開展“五項民心工程”、“五諾”、“四議三雙”、“三聯三引三助”活動,實施并不斷完善“代辦式”便民服務工作機制;借助干部紀律作風整頓,及時有效地解決了干部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積極開展了結對幫扶活動,選樹培育先進典型;全面強化了黨的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為推動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