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9年,剛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廣播電視局參加工作的赫建德,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去馬關鄉與連五鄉交界處的新義梁,參與電視差轉臺的建設工作。電視差轉臺建成后,時年26歲的赫建德留在新義梁,當起了值班員,一干就是25年。
風霜、雨霧、雷暴、寒冷,這是新義梁普遍存在的惡劣環境。孤單、寂寞、清苦、艱辛,這是電視差轉臺工作必然遇到的困難。在2000米高的海拔上,赫建德忍受著孤獨和清苦,目的是保證電視無線信號發射的安全,讓張家川西部7鄉鎮的群眾能夠看到高質量的電視廣播節目。
從縣城出發,行車近1個小時后,新義梁電視差轉臺的信號塔緩緩出現在筆者的視野里。
“風這么大,你們還上來?一定很冷吧?快進屋暖一暖!”赫建德說,因為海拔高,所以在春寒料峭的四月天,3至4度的低溫天氣,對年平均氣溫維持在8度左右的新義梁來說,再正常不過,但是對于不熟悉新義梁氣候的人來說,在春天碰到這樣的低溫,多少還是會感到一些不適。
“我是89年參加工作的。那時候正年輕,一心就想著要去張家川最艱苦的地方工作,當時新義梁正在修建電視差轉臺,我就來了,一邊參加差轉臺的建設,一邊負責轉播電視信號。差轉臺建成后,缺少值班人員,我就索性留了下來,一留就是25年。變化很多,光就是信號轉播設備,先后從模擬機到數字機,就已經更新換代三茬了。”赫建德一邊帶著筆者房前屋后的參觀,一邊講述著自己在差轉臺工作的辛苦和幸福。
用赫建德的話來說,他的工作中有兩道坎。一道來自環境,另一道來自他自己。
“你們肯定覺得像今天這樣又冷又濕的天氣,對我來說是最難熬的,對吧?”“其實不然,我覺得最難熬的是夏秋交替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打雷閃電比較多。”“盡管這里安裝了防雷設備,但是遇到雷暴天氣,不管有沒有閃電,我還是會擔心電視信號的安全。”赫建德說,在自己工作的25年里,每年淋七八次陣雨,很正常。“記得2000年7月一天的下午,附近村里的一家人,電視沒信號了,來找我。去那戶人家,盡管走的是近道,但也花了近半個小時。電視信號調好了,正好他家的飯熟了。盛情難卻,一碗飯吃了沒幾口,東邊突然烏云四起。我一看,急了,丟下飯碗,撒腿往差轉臺跑。半路上,瓢潑大雨把我淋了個透心涼。那時候這里全是土路,陣雨一沖,到處是泥,等我連爬帶滾到差轉臺后,第一件事就是關電閘。”赫建德說,因為當時吃了一些飯,加之跑的太快,吸了冷氣又淋了陣雨,等拉完電閘,他感覺自己心臟狂跳不已,不一會兒吃的飯就全吐了。“從那以后,每當到夏秋交替的時候,雷暴天氣就讓我感到很緊張。”談起工作的辛苦,赫建德對雷暴天氣心存余悸。
孤單、寂寞是赫建德工作中的第二道坎。因為工作的特殊性,赫建德每天需要在崗16個小時。早上8點至晚上12點,赫建德的主要工作是不定時檢查電視信號和巡查線路。

▲赫建德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視,看信號是否正常
“工作的時候,因為全身心的投入,所以不覺得孤單和寂寞。但是工作之余,一個人的時候,孤單和寂寞,會讓人很難受。”“經常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平日里說話最多的是,到差轉臺附近農田里勞作的農戶。站在山梁上,和他們大聲的說幾句話,感覺很舒暢。”赫建德坦言,雖然已經25年了,外界惡劣環境這道坎,他自己能很順利的邁過去,但是要邁過自己這道坎,還是要費一些氣力。
“雖然艱辛,但是我對自己年輕時作出的選擇無怨無悔,現在很有少年輕人能像我們這一輩一樣,堅持自己的夢想這么久,另外,幸運的是,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的工作,所以我感到自己的這份工作很幸福。”赫建德說,電視差轉這份神圣的職責,經常會給他帶來一些意外的幸福感,這也讓他的工作充滿了成就感。“只要能保證群眾看到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一切的堅守和奉獻都是值得的。每年春晚,家家戶戶團團圓圓在家看節目的時候,是我最想家的時候,給家里打完電話,我就會一個人在梁頂遠眺一會兒,看著遠處星星點點的燈火,聽著春晚節目中的歡聲笑語,我覺得,保證萬家電視信號的安全,就是一種成就。”說到堅守,赫建德笑的很燦爛。

▲25年里,赫建德操作的機器已經換了三代
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赫建德注意到,新聞頻道中關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內容增多了,雖然自己不是共產黨員,但是他覺得,現在全國上下都在關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張家川縣也不例外,這是一件大事,所以他更要保證電視信號的傳輸安全。“現在,群眾路線教育家喻戶曉,我覺得自己貢獻了一份力量,這就是一種幸福。”采訪中,赫建德貼近時事的談了幾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屹立在海拔2000米處的新義梁電視差轉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