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壺濟世,杏林仁海,形容這樣一個職業,他們救死扶傷,被人們尊敬的稱為白衣天使。近日,筆者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連五鄉三合村,認識了這樣一位村醫韓鼎曾,5年前,醫學院畢業的他,帶著成為當地人人尊敬的好醫生的夢想,放棄了繁華城市的穩定工作,跑到自己的家鄉當起了村醫。
“一梁兩溝四面坡”的連五鄉,以平均海拔高、條件艱苦、工作艱辛而著稱。但就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韓鼎曾以一名有著7年黨齡、行醫5年、行走萬里山路的村醫,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黨員村醫”。
說起韓鼎曾的夢想,要追溯到他的童年。連五鄉毗鄰平涼市莊浪縣,是張家川西北部的最偏遠鄉之一,而韓鼎曾所在的中心村又是連五鄉相對封閉的一個村,童年時的他,體質較弱,經常發燒感冒,病癥輕一些,村里的土郎中就可以醫治,但是稍微嚴重一點,就要讓父母背著步行一個多小時到龍山鎮或者去莊浪縣就醫。這種痛苦的經歷,讓韓鼎曾十分憎惡疾病,也讓他對醫生這個職業羨慕不已,從那時起,他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

▲每次出診時,在群眾家里,韓鼎曾都要把所用藥品詳細登記備案
2009年,醫學院畢業后,韓鼎曾回家探親時了解到中心村的村醫已經連續兩年沒人當了。“那村里的人生病了,怎么辦?”童年時步行幾十里路,四處求醫的艱辛記憶,深深地觸動了韓鼎曾。“去外面打工,一個月掙的錢,頂一個村醫多半年的收入。村醫報酬低,責任大,工作忙,年長的人都不愿意干,年輕人就更不用說了。”這是當時韓鼎曾去村委會了解實際情況時,村書記告訴他的。
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韓鼎曾正是在這位村書記的推薦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與村書記的交談中,他萌生了留在村里,造福桑梓的念頭。之后的一周時間里,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韓鼎曾帶著成為村里人需要的好醫生的夢想,辭了城市里穩定的工作,到連五鄉中心村當起了村醫。
一晃3年就過去了。2012年5月的一天,連五鄉三合村村醫在家人的勸說下,最終收拾了行囊,去湖北武漢開拉面館了。“連五鄉是一個回漢雜居鄉。自從我們縣上大力發展清真餐飲業以來,純回族村的群眾幾乎家家都有去外地開拉面館的,三合村也不例外。所以,當年最后一位村醫辭職不干去外地創業,這個我們能理解。”連五鄉衛生院負責人說。
沒人愿意當村醫,但是預防、診治、護理、保健等等基礎衛生工作還要繼續開展。誰愿意到三合村當村醫呢?就在三合村最后一位村醫辭職一周后,韓鼎曾補上了這個空缺。
從中心村到三合村,5里路。不能因為這5里路讓三合村的群眾看病受阻。這是韓鼎曾在了解到三合村村醫去武漢開拉面館后的第一想法。于是他主動請纓,要求兼任三合村村醫。

“來了?韓大夫。”“韓大夫最近可好?”“我家孫子的感冒好了,多謝你了,小韓。”跟著韓鼎曾走進三合村,一句句溫暖的招呼聲,讓人感覺仿佛走進了韓鼎曾的家里一般。這個樸實勤奮的漢族小伙子,被回族村的長者看做自家的晚輩一般。“時間長了,大伙兒對我都有感情了。我很感激三合村人對我的信任。現在每天在中心村和三合村之間來回出診,雖然忙,但是忙得其所。除非三合村有了新的村醫,要不然,我將一直為這里的人服務下去。”因為騎著摩托,韓鼎曾說話的聲音有些大。
摩托車是韓鼎曾出診時必備的交通工具,除此之外,他身上還要背一個5公斤重的藥箱。有時半夜接到求助電話,他也會連夜出診,出診完后又連夜回家。漆黑的山間,韓鼎曾的摩托車燈不止一次的照亮病人家屬的希望……
“現在的工作量越來越大,的確感到很累,但我首先是名黨員,然后是醫生。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讓我堅定了自己的‘中國夢’,盡一個黨員應盡的職責,用雙倍的熱情來服務好村民,為村民的健康保駕護航,這就是我的中國夢!”韓鼎曾說,5年的村醫經歷,讓他明白,當地老百姓離不開他,而他也離不開當地老百姓。
如今,新農合在連五鄉全面覆蓋,使得韓鼎曾的夢想更加容易實現,他希望在連五鄉,能續寫村醫夢一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