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健康的守護人
——訪張家川李家村鄉村醫生李小平

說起李小平,在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連五鄉李家村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村里300多口人,沒找他看過病的幾乎沒有。李小平今年快50歲了,干了一輩子鄉村醫生,30年不間斷呵護村民安康。

當鄉村醫生是他的無悔選擇
初次見到李小平,是在他的鄉村小診所里。這是一戶在村里并不顯眼的農家小院,掛著“李家村衛生室”的牌子,藥房、治療室、病床一應俱全,白墻刷得亮堂堂的;隔壁一間房用做倉庫,一間則是李小平在衛生室的值班室,屋內簡樸而又略顯陳舊,平常他就睡在衛生室的值班室。到達李家莊村衛生室時,李小平正在給村民開方抓藥,思路清晰、動作連貫,對病情分析很是細心,說話擲地有聲,步伐堅定有力。
李小平1966年出生,他的父親曾也是享譽村里村外的一名鄉村知名醫生,自幼受父親熏陶,初中畢業后考取定西衛生學校學習臨床醫學,衛校畢業后,看到父親年邁村里又急缺醫生,就放棄了進城當醫生的想法,動起了干鄉村醫生的念頭。經過衛生院的培訓,自己自學考試取得了醫生從業資格證、護理資格證、輸液許可等,1985年正式走上崗位,一干就是30年。
“那時候衛校畢業的學生還算是香餑餑,我們衛校一起畢業的同學都選擇了去城里大醫院當醫生,我卻選擇了在村里當醫生。”李小平說。
“你當時為什么有這樣的選擇?不后悔嗎?”
“那時父親是村醫,但身體不好,已不能去一些遠點的村里出診,我們村村醫這個行業就要斷檔;再說,雖然鄉村醫生報酬低,但能為一個個留守老人孩子看看病,也是件積德行善的事,當一名村醫是我無悔的選擇。”李小平回答說。

善于學習研究 醫術精湛讓人佩服
三十多年來,經驗越來越豐富、醫術越來越高。但是,李小平從不滿足,每天堅持學習一小時,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在。一年365天,休息的日子不會超過半個月,這半個月也是因為家里有大小事務,實在不得已。他每天早上7點準時到達衛生室,除了坐診就是去鄰村給人看病。晚上有時間還要溜達回衛生室看看。“心里放不下,到家了也惦記著這個地方,怕有病人來找。”李小平早把衛生室當成了自己的家。
“做一名合格的鄉村醫生不容易,因為他是一個全科醫生,看病包藥,打針輸液,清創縫合,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干,知識面要廣、責任重大,要完成村民的預防、保健、治療等各種任務。在業務上要不斷學習、時刻鉆研,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李小平說。
2008年的一天,村里一個叫何康的15歲男孩連續3天發燒、肚子疼。家人以為是普通感冒,吃藥3天癥狀沒有任何減輕。何康的父母著急了,抱著孩子到了李小平這里。李小平聽孩子父母介紹完情況,再檢查檢查孩子的癥狀,就懷疑不是一般感冒。“我當時懷疑孩子得了闌尾炎。”李小平說雖然沒有檢查儀器,但是憑借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覺得十有八九是闌尾炎。為了不耽誤孩子的病情,他馬上和孩子父母把孩子送到了縣第一醫院。經過檢查,確診是闌尾炎。“醫生說多虧送得及時,已經有些化膿,再晚來性命都有危險了。”何康的父母說幸虧李小平老人有經驗,沒有耽擱治療。
像這樣的事,不止一兩件。
李小平一次次的精準診斷,讓村里人心服口服。“李小平就是我們這方圓幾十里的‘名醫’,附近鄖家、三合等村和馬關鄉上豆村、廟灣村常來找他看病的人多的很。”前來衛生室看病的李龍師老人說。“他善于研究常見病,醫術好,特別是對老年人高血壓、慢性胃病等比較擅長,讓人佩服,而且服務態度好,隨叫隨到。”一位病人附和著說。

希望農村衛生室后繼有人
連五鄉山大溝深,是全縣最偏僻的鄉鎮。李家村去連五鄉衛生院道路坡多彎急,群眾看病很不方便。李小平老人行醫多年,一直希望能培養幾個年輕村醫,韓鼎曾就是其中一個。韓鼎曾現在是連五鄉中心村的鄉村醫生,一個1984年出生,兩人既是師徒,也是同事。“我很佩服老李,馬上五十的人了,還天天為了病人東奔西跑,給我們樹立了榜樣。”韓鼎曾說。
“老百姓有個頭疼腦熱的,不能光往醫院跑啊,衛生室的地位還是很重要。可是我年紀大了,年輕人寧肯去城里打工也不愿意回村里干,我真害怕衛生室后繼無人。”李小平說,這是他最大的牽掛,希望村里有學過醫的年輕人能接過這個擔子,繼續為村里人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