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張家川縣按照“舉特色旗、打民族牌、走富民路、建和諧縣”發展理念,提出了三大富民產業,出臺了支持清真餐飲業發展意見,實施了清真餐飲服務業“百千萬”工程,清真餐飲遍地開花,清真餐飲服務業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貢獻率達51%以上,已成為農民群眾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5月9日,張家川縣委宣傳部派遣張家川縣新聞中心、縣電視臺、縣手機報記者赴北京、蘭州、天水等地采訪在當地從事清真餐飲服務業的張家川人,和他們一同感受清真餐飲業發展歷程,進一步做大做強清真餐飲業,引領全縣回漢人民勤勞致富全面建成小康。今起陸續推出《小康路上》系列報道,展示張家川清真餐飲業發展生機。
張家川清真餐飲業扎根北京王府井

( 張家川縣“三大富民產業”采訪團 )
北京王府井商業街舉世聞名,被稱為“金街”,與其南北平行的一條街叫做“銀街”,其繁華程度幾乎與“金街”旗鼓相當。
精明能干的張家川80后小伙楊路生把他的清真餐館開在了“銀街”,并在這里扎根發展。
5月10日,楊路生接到筆者的電話,聽到家鄉的媒體要采訪在京從事清真餐飲服務業的張家川人,他非常高興并欣然接受采訪。在楊路生的帶領下,筆者一行來到“銀街”禮士胡同,他的蘭州拉面館就開在這條胡同里。吃客出出進進,生意十分紅火。

(楊路生接受記者采訪)
一天能賣多少錢?一年賺多少錢?筆者問。
楊路生說,一天最少能賣六千塊錢,最好時一天能賣一萬來元,一年也就在50萬上下。賺的多,成本也不低。30多平米的飯館,僅房租一年就得15萬。店里有12個員工,一月開出的工資就超過5萬元。每天忙忙碌碌,不是和客人打招呼,就是和伙計忙做飯。好在今天是星期六,客人不算多。每逢工作日,這條胡同就擠滿了人,那時候你們來,我就根本沒有時間接受采訪了。
楊路生說,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外鄉人想要站穩并扎住根就要付出十分的努力。

(楊路生和他的孩子們在禮士胡同)
1998年,楊路生向親戚借了500元錢只身來北京,因為年齡小,許多飯館為了避免招用童工的嫌疑,20多天的時間里,他一直沒有找到活干,身上的錢所剩無幾。那時候一碗牛肉面才2塊錢一碗,最困難的時候,為了省錢,他一天也就只能吃一碗。而到了晚上,他就像個流浪漢一樣,睡在牛街公園里過夜。
在經過近一個月的艱苦尋找后,楊路生終于在一家寧夏人開的飯館里找到了一份洗碗工的活。他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面對每月300元的工資,他覺得很開心,在那之后的一年時間里從未向要求老板漲工資。洗碗的活很辛苦,遠遠超出了這份工作在他印象里的那種輕松。每天洗五大筐,接近500只碗,常常讓人腳麻手腫。在堅持不住的時候,他一個人偷偷的哭過,哭過之后,想到自己已經吃過的苦,也就不那么累了。就這樣,一邊安慰自己,一邊堅持工作,同時向廚師學本事學手藝。因為踏實肯干,又是農村出身,飯店里的師傅在手藝上很照顧他,不到5年的時間他學會了拉面和炒菜。

(他們夫妻配合默契)
2003年,楊路生和來自木河鄉坪王村的老鄉一起,合伙在牛街開了一家飯館,兩人一年下平均拿了近5萬元錢。這是楊路生從刷碗工變成店老板后賺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生意中營業的第一家飯館。之后,他和自己的生意伙伴,分分合合,相繼開了3家飯館。2012年,楊路生的資金積累到了可以自主經營餐廳的程度,于是在王府井獨立開業,轉眼就是兩年時間,生意紅紅火火,讓人欣慰而又歡喜。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在楊路生的動員和幫助下,他的兄弟姐妹相繼走出了窮山僻壤,走進了繁華的京都,開店做起了清真餐飲。楊路生說,坪王村家家戶戶都出來開飯館了,雖然店面大小不一,但宛若星星之火,讓人看到了張家川清真餐飲業在北京的希望。
楊路生一邊指著新制作的楊氏菜譜一邊說,我一直在捉摸北京人喜歡的味兒,現在有點兒門道了,從菜品上正在改進。現在我們飯館里電話訂餐的客人也不少,所以,下一步我將利用電話等平臺訂餐,把清真餐飲業的快餐模式打造好。我還打算把店面的形象再提升一下,創造出自己的餐飲品牌來。

(楊路生的員工們看家鄉的宣傳書籍)
采訪結束時,楊路生對清真餐飲的發展前景談了他自己的幾點想法。他說,我對發展清真餐飲非常有信心,通過網絡,我也注意到咱們縣上把清真餐飲業已經做為頭號富民產業來抓,支持鼓勵老百姓發展清真餐飲業,是完全正確的。這對我們來說也是極大的鼓舞,我們這些北漂的飯館老板信心更加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