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中,朽木不可雕也。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長寧村農民楊翰林擅長根雕,能變廢為寶,10多年來,他用拾來的枯樹根刻畫出了多件根雕作品。前幾天,筆者采訪了這位巧手慧眼的民間根雕藝術家愛好者。

在楊翰林家里的根雕創作室內,足足擺放了許多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讓我們大開眼界。楊翰林老人此時戴著眼鏡、手握銼刀,正在精雕細刻。他向我們介紹:“根雕藝術要數天然形成的最有價值,動得太多就沒有意思了。俗話說七分天成,三分加工,就是這個道理。”

楊翰林在家里的根雕展覽館
與根雕結緣
楊翰林30年前當過長寧村的村支書,開辦過花崗巖廠,平時也喜歡讀書學習琢磨,被譽為村里的“能人”。
說起楊翰林和根雕的結緣,還得追溯到10多年前。他去外面游玩,看到根雕展上那件件巧奪天工的作品,讓他的心靈受到了震憾,加之他有多年前開辦過木頭加工,對木工略知一二,他便萌生了進行根雕創作的想法,于是他就四處請教根雕老師,并借閱與根雕有關的書籍學習。
他一有時間,就去關山深處搜集、挑選有原始形狀的樹根,試著進行創作,經過反復琢磨、構思,再進行創作”,當第一件根雕作品成形后,得到了家人的一致好評。楊翰林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經常利用閑暇時光到山上、溝里、坡地、懸崖、建筑工地、垃圾堆等處尋覓作品源。
楊翰林搞根雕創作的消息在村里傳開后,支持他的人很少,他聽到最多的是冷言冷語的嘲笑。有人見他滿身泥土,大老遠從山上背一個爛樹疙瘩回來,就會說:“老楊是不是傻了啊?拿別人都不要的破爛當寶貝。”可楊翰林不管別人怎么說,自己認準的事情就要干到底,為此他吃了不少的苦頭。

楊翰林加工根雕
根雕的唯一性、不可復制性是吸引楊翰林創作的源泉。為了尋找好的原材料,楊翰林經常在山上一呆就是一整天,午飯都顧不上吃。有一次他剛找到個好的樹根,天就突然下起了暴雨,他抱著五、六十斤重的大樹疙瘩走走停停,寧肯自己摔傷,也不讓樹根有一絲損壞,一路上滑倒了三次,走到家里時他已經成了一個泥人。提及此事,楊翰林笑著說:“值,能找到這么好的樹根,值!”這個樹根后來經過雕刻后成了他最滿意的一件作品,被浙江的一位老板出價五千元買走了。

被楊翰林起名為“馬鹿”的根雕作品
“雕”開藝術之花
從一個廢棄的樹根到一件唯美的根雕作品,要經過悟形、裁剪、去污、褪皮、打磨、上漆、打蠟等多道程序,這個過程很花費時間,到創作的關鍵時期時楊翰林經常徹夜不眠地進行雕刻,實在太瞌睡時就爬在桌子上睡一會兒,可以說,每件作品都是他心血和汗水的結晶。
楊翰林在根雕創作中提倡“重在發現、貴在自然、追求個性”。他找來原始材料后,通常先細心觀察造型,然后根據樹根的自然結構和天然紋理,用豐富的想象力和創作經驗,構思出有寓意性和象征的作品。他在選題方面更注重自然與人生的結合,力爭做到命題與作品貼切。

被楊翰林起名為“盤踞”的根雕作品
通過不懈地努力,楊翰林的作品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和肯定,他家里也隨之變成了藝術展覽館,經常十里八鄉的人慕名前來參觀,也有外地的一些朋友前來購買,他的根雕作品價格低至一二百塊錢,高至三五千塊錢。
楊翰林今年已經70多歲了,他說他最大的快樂就是將枯樹根賦予生命和靈性,自己這輩子怕是和根雕分不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