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一大早進山去,到現在才把九頭牛全部趕回來,明天縣城有集市,準備把這五頭大一點的牛趕到集市上去賣!7月26日下午,筆者遇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馬鹿鄉花園村趕牛歸來的牧民王全太,他將自家在關山草原深處放養了近三個月的牛,全部趕回家來,準備近日出售。

王全太對筆者說:“我家原來養四頭牛,去年十月份牛價低的時候我買進了兩頭,今年開春的時候產了三只小牛,現在大小一共九頭牛,從四月中下旬開始就陸續打進了草山里放養育肥,現在吃了幾個月的青草,正是賣出去的好時候!
多年來,張家川縣馬鹿、閆家、恭門、張棉、平安等鄉鎮的農牧民借助林緣區牧草豐富、牧區寬闊、氣候涼爽的天然資源優勢,每年四月底和五月初,就會把馬、牛、羊等家畜趕進關山草原深處放養育肥,待八九月份大家畜膘肥體壯、毛色清亮、賣相可觀的時候趕回來擇時出售,以求買一個好價錢。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年來,張家川縣在大力支持牛羊現代化規模養殖的同時,為進一步拓寬林緣區農牧民群眾增收致富渠道、發展特色產業,充分利用全縣37萬畝草原面積,積極鼓勵靠近林緣山區的農牧民群眾利用草原和林區發展放養牛、馬、羊等大家畜,散養雞、鵝、鴨等家禽,種植蘑菇、中藥材、牧草等林下經濟,摸索出了“林區放養+林下種植”同步發展的立體農業新模式。通過實地了解,林區放養具有成本低廉、容易成活、容易育肥、附加值高等優點,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各種牲畜糞便直接補充種植作物生長所需要的肥料,節省了購買有機肥的費用;同時,家畜的散養活動,大量捕食害蟲的成蟲和幼蛹,減少了購買農藥和噴施農藥勞動力的開支,實現了節本增效,激發了林緣區廣大農牧民群眾放養和林下套種的熱情,深受他們的歡迎。

目前,在張家川縣,像王全太這樣靠林緣山區養殖經濟模式實現增收致富的農牧民群眾越來越多,他們憑借千百年來傳統放養大家畜的豐富經驗,不斷嘗試、創新放養養殖和特色經濟作物種植相結合的新路子,拓寬了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實現了大家畜放養、家禽散養、林下種植“三豐收”的良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