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的“領頭雁”
——記張家川縣川王鄉鐵洼村黨支部書記海耀福

自來水通到戶、水泥路延伸到房前屋后、蔬菜大棚鱗次櫛比……這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川王鄉鐵洼村近年來取得的巨大變化,村民們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頭。這次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致富路上的“領頭雁”——海耀福。
8月14日,記者來到該村采訪,不少村民圍過來稱贊村黨支部書記海耀福。
說起海耀福,當地群眾都紛紛豎起大拇指:建立農業高效園促農增收、解決行路和飲水難、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村居環境……。作為一名老黨員,海耀福一心一意謀發展,積極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好書記、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領頭雁”。

1998年7月,海耀福當選鐵洼村支部書記。用海耀福自己的話說就是,當時既高興又害怕。高興的是黨委政府和人民群眾信任他,害怕的是沒有經驗,怕辜負了領導和百姓的期望。
當時村里農民地里的收入很不樂觀,村里沒有錢發展經濟,村里的老百姓主要靠種小麥和玉米為生。所有的田地里沒有水渠,也基本沒有通路,若遇到旱天氣,一年糧食肯定減產;若遇到好年景,糧食基本全靠人背牲口馱。面對這種情況,產業調整,基礎設施改造成為當務之急。海耀福說:“那是我剛剛當上支部書記,是真愁啊!”
為此,我們村兩委和鄉上反復商討,對全村發展進行整體規劃,認為我們村位于石峽水庫下游,水資源豐富,土地平整肥沃,區位優勢明顯,有利條件很多,為此確定以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大棚蔬菜增加農民收入。

思路通了,說干就干。在縣上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縣上建設的石峽灌區高效農業示范園的帶動下,近年來整合各類資金236萬元,搭建冬暖棚2個,蔬菜大棚466個和占地15畝的育苗基地1個,建成無公蔬菜基地300多畝,現在每個大棚收入4000多元,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9年底的1460元增加到了2013年底的3260元。為了解決技術、銷售等難題,村黨支部成立了由海耀福、馬守杰等7名同志組成的“鐵洼村蔬菜農產品購銷專業合作社”,在村黨支部的領導下專職負責全村的蔬菜生產、銷售、科技培訓等,在他們的組織領導和帶動下,成功注冊了“鐵洼紅”辣椒商標,全村蔬菜產業發展迅速,有45戶貧困戶通過種植蔬菜走上了致富路,其中有5名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有4名種菜能手被發展成黨員。
海耀福同志帶領村“兩委”班子,找準全村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從改善基礎設施入手,破瓶頸、夯基礎。近年來,建成416㎡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和文化廣場,改善了村級辦公條件,夯實了服務群眾的基礎。緊抓“雙聯”行動機遇,改造農電線路1.6公里,興修梯田860畝,整修農田道路22.6公里,修建水渠11.68公里,修建通組便橋1座,修建排洪渠420米。依托“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及扶貧開發工程,修建高質量堤防工程1.6公里,建成蔬菜園區機電井3眼,高位蓄水池1座,配套節水灌溉1000畝;修建蔬菜園區道路6公里,為培育特色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昔日農用車難進,靠人背牲口馱的鐵洼村舊貌換新顏,房屋成排,路道寬敞,村民們一致拍手稱好,兩委成員的干勁更足了。
每當說起帶領全村開始致富的艱辛時,海耀福總是一臉的嚴肅。他說:“村干部干得好不好不是自己說了算的,而是要由群眾說了算。”
原來,海耀福自擔任村“一把手”以來,團結和帶領黨員群眾,大力發展全村經濟,組織帶領全村群眾種植蔬菜,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好書記”,我們村民致富路上的“領頭雁”。
“村里的巨大變化,離不開我們村支書海耀福”。川王鄉黨委書記畢維俊說。在村民們的眼中海耀福是個精明能干的村官,是個務實為民的村官。自海耀福上任以來,無論是村里的基礎設施,村里的安全防范,村里的衛生條件,還是村民的生活條件的變化都是全鄉改變最快的。
展望未來,海耀福信心百倍,豪情滿懷。他說:“有黨的正確領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全體村民的信賴和配合,鐵洼村群眾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采訪結束時,艷陽高照,蔬菜大棚內辣椒、西紅柿、芹菜競相生長,預示著一個富裕文明和諧的鐵洼村正在款款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