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朋友,如果你到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走一走,看一看,你就會發現:張家川最漂亮的建筑是學校,最優美的環境是校園。
近年來,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教育投入力度最大、教育惠民工程最多、教育發展變化最快的時期。2010年9月,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教育3年大發展的目標,縣財政每年投資不少于2000萬元,1年內完成3所高中、縣城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配套完善工程,2年內完成所有寄宿制初中的完善工程,3年內讓所有完全小學達標。此舉拉開了張家川教育資源提升行動。2011年起,張家川縣每年把財政收入的四成多用在教育上,3年時間,張家川縣用在民族教育發展方面的投入超過3億元。3年過去了,張家川縣教育基礎設施得到巨大改善,城區優質教育資源位列天水市前列,教育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全縣教育事業進入黃金發展時期。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边@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得益于教職員工的苦抓苦教,得益于社會、家長的大力支持。在第三十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張家川政府網專門推出《教育跨越》系列報道,全方位展示張家川縣委、縣政府以大手筆發展民族教育,跑出了張家川教育的三年“加速度”的點點滴滴和感人故事。
在跨越中奠基未來
一張家川在教育上投入600余萬元獎勵帶來豐碩成果側記

2014年高考,傳遞出令人振奮的訊息。張家川回族自治縣高考各類本科上線626人,其中理科重點上線131人,普通本科上線171人;文科重點上線45人,普通本科上線112人;民族班本科理工類71人,文史類96人,上線人數創歷史新高。
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把教育工作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來考慮,充分發揮重獎的杠桿作用,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據統計,六年共投入600余萬元獎勵資金,對教育工作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校、教師和學生進行獎勵。獎勵資金由2008年的33萬元提高到2014年的157萬元,重獎激發了教育的內生活力,教育質量逐年上升。

在9月10日,召開的張家川縣慶祝第30個教師節暨教育工作會上,領到6000元獎金的馬龍同學家長感激地說:“我正在為孩子學費發愁,這筆我打工半年時間才能掙來獎金,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已經夠一年的學費了,縣上的政策真的好!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是甘肅省天水市唯一的少數民族縣,同時還是天水最后一個實現“兩基”的縣。雖然落后了一步,但張家川縣卻用3年時間跑出10年的速度,教育基礎設施由全市最差變為了全市最好。
近年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努力縮小差距,以大手筆發展教育,始終把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來抓,在發展教育中堅持“三個定期”和“三個優先”:定期召開專題會議,集中研究教育事業發展中面臨的形勢和問題,及時調整政策力度和扶持強度;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定期到中小學調研,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定期看望、慰問教職員工,悉心聽取教學一線的呼聲。縣委常委會、縣長辦公會議政時,優先聽取教育工作匯報;決策時,優先解決事關教育工作的問題;督察時,優先跟蹤督辦興教措施的落實情況?h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每年都要幾次專題研究教育,縣委書記、縣長對教育工作每年都要進行現場辦公,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縣人大、政協定期聽取教育工作匯報,或審議、評議教育工作,在全縣形成了像抓經濟硬效益一樣抓事關百年大計的軟效益;形成了領導重視教育、社會關心教育、家長支持教育、教師奉獻教育的可喜局面。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就要必須加大教育事業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現城鄉學生“有學上”向“上好學”的轉變。為此,張家川縣委、縣政府縣始終把教育事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大力改善教育基礎條件。

2010年9月,張家川縣委、縣政府提出了教育3年大發展的目標,縣財政每年投資不少于2000萬元,1年內完成了3所高中、縣城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的配套完善工程,2年內完成了所有寄宿制初中的完善工程,3年內保證所有完全小學達標。同時,值得叫群眾拍手稱快的是,2011年8月縣上再次斥巨資在上磨新區又動工建設了總投資7200萬元的阿陽初級中學,學校占地100.3畝,容納在校學生2000人,全面減輕城區中學的入學壓力,解決縣城學生入學難問題,讓城鄉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教育體育局局長米文貴給記者粗算了一筆賬,張家川縣1996年到2006年10年間,縣財政投入的教育經費不足1.2億元,但在2009年到2013年,僅4年時間,縣財政投入的教育經費達3億元,新建、改擴建校舍達13.6萬平方米,一大批教育基礎工程的實施,特別是教育‘8+2’工程的實施,讓張家川縣教育3年跑出10年的速度,教育基礎設施由全市最差變為了全市最好,教育基礎設施得到巨大改善,城區優質教育資源位列天水市前列,教育教學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全縣教育事業進入黃金發展時期。

嶄新的教學樓、漂亮的校門、硬化的操場、寬闊的校園,現在的張川鎮東街小學讓人眼前一亮。
學校校長馬羊錄說:“過去,我們學校校門窄小,校園沒有硬化,一到下雨天,師生兩腳泥,整個教室就成了‘泥窩窩’,全校62名教師擠在兩間大教室辦公。自從‘8+2’工程實施后,學校的舊危房全拆除了,新的教學樓啟用了,校園各種功能室齊全了,每個年級組都有一間寬敞的辦公室,相互交流十分方便!

“走進張家川縣城,人人都會夸贊寬敞明亮的教室、花香樹綠的校園……”記者來到張家川新建小學,提起“8+2”工程后校園的全新面貌,學校校長楊春茂這樣說。
如今,張家川縣一座座花園式的學校分布均勻,一幢幢別致美觀的教學樓排列整齊,一間間寬敞整潔的多媒體教室寬敞明亮,校舍建設項目遍地開花……張家川縣把教育作為推動轉型發展、科學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基礎性工程來抓,譜寫了一曲曲重教興學的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