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特色優勢產業 拓寬農民致富渠道
——張家川縣在雙聯行動中大力開展富民產業培育工程

近兩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搶抓國家扶貧攻堅的有利機遇,緊緊圍繞全省“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積極開展富民產業、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工程,充分發揮全縣回漢群眾善經商、重養畜、長餐飲的優勢,因勢利導,大力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和皮毛加工販運業三大富民產業;因地制宜,著力培育玉米、洋芋、蔬菜、中藥材、大麻等五大特色優勢產業,著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三大富民產業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86.6%,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做精做優清真餐飲服務業”
結合發展實際,強力實施清真餐飲服務業“百千萬”工程(即力爭在全國100座大中型城市,發展賓館1000家,清真餐飲經營店20000家,帶動10萬人就業致富),積極幫助引導餐飲賓館服務行業實行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標準化服務、連鎖式發展。
抓政策扶持:制定了“兩免一補”的扶持優惠政策(即免費開展“伊香拉面師”技能培訓、鑒定和發證;免費清真餐飲品牌注冊;對達到“統一裝飾風格、統一店員服飾、統一食品簡介、統一店面牌匾”的“四統一”要求的清真餐飲經營店給予1萬元的補助資金),縣財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20萬元支持清真餐飲業發展。成立了縣就業局和清真餐飲服務業協會,積極協調財政、公安、計生、教育等窗口單位,及時幫助從業人員解決貸款擔保、流動人員戶籍和子女上學等方面的問題。
抓幫扶帶動:選樹了木河鄉莊河村等45個牛肉拉面示范村、馬關鄉馬堡村等10個賓館示范村,以資金幫扶、技術幫帶、入股等方式,積極引導整村整鄉發展清真餐飲服務業。
抓技能培訓:在縣城設立培訓基地,在鄉鎮設立培訓班,在中心村設立教學點,利用穆斯林聚禮日、逢集日等特定時間,大力開展以“伊香拉面師”為主的各種技能培訓。截止目前,全縣共舉辦培訓班60期,免費培訓583人,發放職業技能等級證書3000余人。在20多個省會城市和200多家大中城市工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11358家、賓館771家,從業人員達5.1萬人,年創收8億元以上。

“做大做強牛羊規模養殖業”
充分依托東部關山草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縣財政投入資金1250萬元,在東部6鄉鎮林緣區25村組建以基礎母畜繁育為主的“產業發展互助協會”,通過“政府拿、扶貧投、企業捐、會員繳和雙聯單位補”等多種形式,使每個村互助資金總量達到100萬元左右,助推產業發展。建立了科技特派員制度,大力開展“一帶十”工程(即:1名畜牧養殖專家指導10名科技員,1名科技指導員培育10戶畜牧養殖示范戶,1戶養殖示范戶帶動10戶貧困戶發展牛羊養殖),全方位地開展畜牧養殖的示范、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落實重大動物疫病全覆蓋強制免疫,加強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有效降低群眾養殖的風險。加強飼草料建設,全縣推廣種植優質牧草15萬畝,建成萬畝優質紫花苜蓿示范基地1處。截至目前,共發展各類畜牧養殖專業協會21個、養殖專業村97個、養殖小區(場)116個,規模養殖戶達13969戶,全縣各類畜禽飼養量達到120.52萬頭(匹、只)。

“做活做響皮毛加工販運業”
圍繞實現“3142”目標,采取引龍頭、強貨棧、扶販運的辦法,強力促進皮毛加工販運業發展。組織皮毛加工戶和技術人員到省內外高校及著名皮毛企業學習考察,幫助經營者提高管理水平和專業技能。聘用皮毛生產加工技術人才,加強對生產工藝研究和產品花色品種開發,促進了皮革制品新品種研發和生產流程精細化管理。采取鼓勵民間資本投入、政府整合項目資金等方式,全力推進西部皮毛加工貿易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止目前,全縣發展皮毛加工戶502戶,皮毛販運戶2261戶,引進皮毛加工龍頭企業6戶,規范組合皮毛貨棧43家,交易皮張190多萬張,成交額2.4億元。

“做穩做實五大特色優勢產業”
按照“穩定面積、依靠科技、主攻單產、提高總產”的方針,依托旱作農業項目,全縣推廣種植全膜雙壟溝播玉米12萬畝。結合馬鈴薯擴繁項目,種植馬鈴薯10萬畝。以石峽灌區蔬菜產業化示范基地為帶動,種植蔬菜3.8萬畝,發展設施蔬菜累計達3600畝7400棟。結合張棉鄉、平安鄉及馬鹿鄉地域特點,推廣種植中藥材1萬畝、大麻1萬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