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2014年,張家川縣圍繞強基礎、興產業、惠民生的工作主線,縣域經濟呈現良好發展態勢。近期,張家川縣新聞中心將推出《絢麗張家川》系列報道,通過多種形式,展現張家川縣2014年在項目建設、民生工程、富民產業等方面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果、新經驗,進一步激勵全縣上下為實現張家川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再創佳績。
張家川新農村建設“內外兼修”煥新顏
“做夢都沒有想到我們這個山旮旯會有今天這個樣子,以前村里交通閉塞,環境臟亂差,是有名的窮村子。自從搬進新農村以后,交通便利,環境清潔,生活比原來舒心多了。”提起農村的變化,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劉堡鄉劉堡村村民晉寬寬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昔日過著“收入靠種田,養雞換點零花錢”的貧困生活的劉堡村,隨著新農村建設和“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等惠民政策的綜合實施,近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劉堡村有今天的變化,新農村建設打了基礎,一事一議項目推了一把。”村支書劉萬有說。
近年來,張家川縣在新農村建設中,著力解決環境臟、亂、差問題,不斷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注重培育農村特色產業,通過“內外兼修”,讓鄉村煥發出了新容顏。

人居環境煥然一新
張家川縣胡川鄉結合新農村建設,不斷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鄉容村貌煥然一新,一個交通便捷、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城鎮正在逐步形成。平坦的水泥公路,寬敞的健身廣場,掩映在綠樹叢中的二層小閣樓,幽靜雅致的農家小院……如今,行走在張家川縣廣袤的農村大地上,一幅幅多姿多彩的新農村畫卷美不勝收。
該縣把村莊整治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整治力度,認真貫徹實施省市《關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實施意見》的精神,在鞏固提升倉下—張棉、馬河—縣城兩條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的基礎上,圍繞打造省級示范村2個、市級示范村3個、環境整潔村20個的年度目標,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工作。縣財政在繼續投入1000萬元支持“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基礎上,提出“2544”建設機制,計劃投入資金1200余萬元,實施5個省市級示范村的農戶院落硬化、危墻改造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環境效益。截至目前,全縣已在5個示范村硬化小巷道3.82萬㎡、院落1097戶16.94萬㎡,改造危墻213戶4350米、危房133戶。圍繞實現示范村莊庭院全綠化、房前屋后全亮化、村莊環境清潔化目標,動員群眾投身美麗鄉村建設當中。止目前,5個示范村共栽植綠化苗木1.7萬株,美化亮化10.46萬㎡、鋪設彩磚5800多㎡、安裝太陽能路燈168盞,清理“五堆”400余處、水渠3000多米。在完善硬件設施的同時,健全了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加強了區域內保潔工作。通過整治,示范點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觀,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恭門鎮付川村文化廣場的小戲臺上,隔不了幾天就會擠滿了前來觀看付川小曲表演的村民。“別看演員們大多是當地的土把式,但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令臺下觀眾大飽眼福。”村黨支部書記付安國說:“自從村里修了文化廣場、硬化了廣場院落,搭建了戲臺,村民就經常開展各種文藝活動,有唱小曲的、有吼秦腔的、有跳舞扭秧歌的,大家的農閑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據了解,目前該縣有200多個行政村建了文化廣場、戲曲愛好中心、小戲臺等文化場所。
張家川縣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導向,大力實施文化興縣戰略,不斷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成立了龍山鎮文化交流中心、龍泉藝術團、連柯文化交流中心、張家川縣秦腔藝術協會等自辦文化社團,每年利用各類節日,舉辦秦腔表演、送文化下鄉等多種文化交流活動。根據《全省“鄉村舞臺”建設方案》,上半年試點建成以張川鎮中街村《民族舞蹈隊》和龍山鎮官泉村《龍泉藝術團》等為主的15個行政村“鄉村舞臺”,下半年推廣建成以馬關鄉上竇村《秧歌隊》、張家川鎮西城社區《秦腔藝術協會》、平安鄉磨馬村《磨馬刺繡》、胡川鄉寧馬村《回族花兒表演團》等60個行政村的民間自辦文化社團,這些鄉村舞臺的建設和社團的創建既發揮了民族文化藝術的傳幫帶作用,又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水平,對培養農民群眾積極、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鄉鎮一級都建了綜合文化樓,配備了多媒體、書籍、樂器、健身器材等,行政村建了農家書屋和村文化活動室,一個覆蓋鄉村,包含廣電、圖書、文藝、體育等多種文化設施的立體文化網絡日趨完善,村民真正成為了鄉村文體舞臺上的主角。

特色產業促農致富
“人居環境變舒適了,文化生活豐富了,還需要大力發展經濟,培育特色產業,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龍山鎮韓川村黨支部書記馬小琴說,“韓川村現在有三分之二的人全家出去開牛肉面館了,牛肉面制作速度快、成本小,能掙錢。”通過政策引導、品牌帶動、鼓勵扶持、健全機構等一系列措施,張家川人在外地的清真餐飲業逐步發展壯大。目前,數以萬計的張家川人在北京、上海、武漢等20多個大城市,蘇州、青島、十堰等200多個中小城市開設清真餐飲店8821家、賓館603家,兩項合計年創收8.4億元。
閆家鄉車古村地處關山林園區,地多人少,是張家川縣東部貧困村之一,由于草資源豐富,被列入東部基礎母畜繁育示范村。村民馬建康去年千方百計籌資230多萬元,流轉土地6畝,搭建圈舍2幢,購進基礎母牛40多頭,擴大了自己的養牛場,現已發展到96頭。張家川縣緊緊圍繞建設隴東南畜牧大縣的目標定位,把發展牛羊規模養殖業作為全縣三大富民產業之一,在成功獲得“全省肉牛產業大縣”稱號的基礎上,提出爭創國家特色肉牛產業大縣發展目標。走進現在的張家川,一個個新建的養殖基地里,牛羊滿圈;一個個交易市場內,南來北往的商販絡繹不絕。以牛羊為主的畜牧業已發展成為全縣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與此同時,張家川縣還圍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村建設,對農村環境和綠化美化等方面工作進行跟蹤督查指導,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力求在項目建設有新突破,產業發展有新進展。圍繞富民強村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各鄉鎮、街道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模式,通過建立和完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興資辦企、發展特色產業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實力和農民收入,為實現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全面進步,推進張家川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躍上新臺階注入了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