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幫忙把家里閑置的土地流轉出去,種植之余再到業(yè)主基地打點工,家門口就可以有不錯的收入,日子好滋潤!”從業(yè)主手里領到工資的張家川縣連五鄉(xiāng)三合村村民馬利目樂呵呵的說。
“以前田地荒的讓人心疼!現(xiàn)在土地不荒,政府還有惠農補貼,技術指導,省力又賺錢真是天上掉下個金飯碗!”龍山鎮(zhèn)馬河村的受益農戶馬牛感慨的說。
“照顧了老人和孩子,家里的地也可以種的到,還可以打工賺錢補貼家用。賺錢路越來越寬了,生活越來越好了!”大陽鄉(xiāng)劉溝村留守婦女馬紅梅說。

“我以前有7畝多地,農忙時間起早貪黑還忙不過來,周圍的鄰居、親戚朋友沒少跟著忙活。現(xiàn)在我把手中的土地流轉了,每年土地租金收入近3000元,還可以選擇地打工,收入漲了,還不用受累!绷荷洁l(xiāng)五方村村民李明說道。
“一家一戶分散種田,還不如出去打工,打一天工最少100元。自己種一畝田除去成本收益還不到1000元,流轉給別人種,每畝租金還能得到200至300元。前年,我把四五塊零散土地流轉出去,全家外出武漢打工,一年收入6萬多元”。馬關鄉(xiāng)新義村村民馬建平說道。
“自己種地啥都得操心啊,比如種子、地膜、化肥、打藥啥的都得操心,現(xiàn)在租給人家,我們再也不用操心了。該打工打工,該干啥干啥!边B五鄉(xiāng)50多歲的馬爾曼談起土地流轉深有感觸地說。
據連五鄉(xiāng)黨委書記李興奎介紹,為了保證土地流轉項目順利進行,連五鄉(xiāng)首先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站和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委員會,在流轉村成立了土地流轉服務點,確定了土地流轉信息員和土地承包糾紛調解員,制定完善了土地流轉相關工作制度。其次,通過鄉(xiāng)黨委、政府與天水嘉和草業(yè)公司協(xié)商,使得流轉土地的農戶每畝地每年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僅土地流轉租金一項,全鄉(xiāng)每年增收達到160余萬元。同時群眾還可以在草業(yè)公司打工掙到額外的收入,達到了農企共贏的效果。

近年來,張家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積極探索發(fā)展新路子,按照“政府引導、市場調節(jié)、農民自愿、依法有償”原則,積極引導鼓勵農戶采取出租、轉包、入股、互換、轉讓等多種形式推進土地流轉。
截至目前,全縣共流轉土地面積達81281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4.4%,涉及農戶數12774戶,占經營農戶數的20.7%。同時,緊緊圍繞蔬菜、中藥材、畜牧等地方特色產業(yè),積極發(fā)展農民專業(yè)合作社32家,農庭農場8家。截止目前,全縣在工商局登記注冊的各類農民專業(yè)合作社88家,其中種植業(yè)30家,畜牧養(yǎng)殖業(yè)49家,服務業(yè)7家,加工業(yè)2家,獲得省示范社稱號的6家,省級百強示范社2家,市級示范社稱號12家,縣級示范社稱號23家,注冊商標1家,擁有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的5家,注冊登記家庭農場10家。成員總數達到6359戶,帶動農戶12344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