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張家川縣開展鄉村群眾“非常3+1”深受老百姓歡迎。
這一年,“四下鄉”活動在路上,也深深地印在張家川老百姓的心上。
這是一次給力的“非常3+1”,較之過去傳統的“送科技”、“送文化”、“送衛生”,張家川縣立足本縣實際,把“送法律”也納入其中,成為“四下鄉”。在“四下鄉”活動中下鄉干部真正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是新時期踐行群眾教育路線的一次有益實踐。
此次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四下鄉”活動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踐行核心價值觀、同心共建新農村”為主題,以提高農民致富技能、確定致富項目和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重點,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素質,豐富農民文化生活,培育鄉村文明風尚,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開創全縣文化、科技、衛生、法律“四下鄉”活動新局面。廣大農民群眾通過活動學理論、學文化、學法律、學科技,提高了素質,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以前,衛生下鄉就是量血壓、稱體重、發放相關疾病的預防手冊和保健資料,而今年我們看到的是走街串巷,深入農戶家中,讓群眾不出戶,享受衛生下鄉帶來的醫療便利,惠民的同時,利民。”恭門鎮城子村三組李鳳蓮說。

以法律咨詢、法制宣傳、發放宣傳資料、懸掛宣傳標語和宣傳畫等方式為主的送法下鄉,自編宣傳資料,把最貼近鄉村的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及時送到人民群眾手中。
果農張順發一大早便來到現場,領到了自己急需的農技資料。“施肥、打藥,快要開春了,這些資料我都拿到了,都有幫助啊。”
張家川縣開展“四下鄉”工作以來,“四下鄉”隊員“帶著問題下去,找著原因上來,帶著課題下去,形成思路上來”,廣泛聽取了群眾的意見建議。“四下”工作隊員切實當好了“十員”(信息采集員、政策宣傳員、指導審核員、規劃設計員、畜牧養殖員、糾紛調解員、種植指導員、法律解讀員、文化傳遞員、組織協調員),“四下鄉”當中,先后在15個鄉鎮的行政村送去了大戲10余場次,科技科普讀物20000余冊,醫療隊伍90人次,相關涉民法律讀物讀本5000余冊。現場解答、現場釋惑,現場指導,真是小天地,傳遞大愛。

張家川縣“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再加上“送法律”詮釋著今天“四下鄉”真正含義。縣文明辦負責人說:“今年的“四下鄉”加的不僅是數量、質量、加的更是傳民意、達民情的社會正能量。”
“四下鄉工作隊員能夠克服嚴寒,放棄休息,為群眾服務,雖然累,但快樂著。”活動協調員宣傳部干部馬利榮這樣描述活動情況。

在張家川縣恭門鎮政府所在地的城子村鄉村舞臺兩側24字核心價值觀內容清晰可見,走進凰翔府(今恭門鎮),陽光照在地上,路面非常干凈,空氣中有一股清透的氣息。“四下鄉”活動自開展以來,大家的精氣神一直很足。
恭門鎮文化站站長王成科說:“記得在去年的‘文化下鄉’時,我還回味在傳統秦腔的懲惡揚善精神中,也在傳統秦腔《二進宮》中領略別樣的愛國情,而今一個華麗轉身,四下鄉“非常”之處就在使土生土長的張家川花兒《花兒聲聲》、充滿鄉土與人文氣息的付川小曲《釘缸》走進群眾、走進基層,今天,把這非常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再次搬到了群眾舞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一次創新。”

“在此次的文化下鄉中,我們增加了演出設備、演出隊伍,新編排的舞蹈,以及新編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秦腔丑角喜劇《戒煙》等文藝作品。文化工作說到底是化人的工作,我們的一切作品都是用來宣傳人、教育人、鼓舞人和感染人,離開做人的工作,文化工作就失去了應有的意義和價值。”縣文化館負責人這樣說。
縣委宣傳部部長王志軍說:“張家川縣‘四下鄉’活動平臺的打造,是應群眾需要,立足本縣實際的一次接地氣的決策,是新時期緊緊依靠群眾,服務群眾,轉變作風的一次有益探索,是因勢利導扎實有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的有效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