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濃濃的年味漸行漸遠,而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恭門鎮一年一渡的正月二十五社火民俗表演活動卻久久不衰,社火耍出了人民群眾歡慶盛世的精氣神,“耍社火”是人民群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繼承。

3月15日(古農歷正月二十五),筆者如約走進恭門鎮看社火,感同身受古鎮的歷史厚重和“耍社火”帶來的歡樂。

和以往有點不一樣,早八點,恭門鎮街道里已人潮涌動,沿街商販林立,叫賣聲不斷。劉堡鄉劉堡新農村的“高蹺”社火隊已早早來到了這里,他們表演的內容是“趙飛救兵”,他們是幾個打工歸鄉的年輕人,表演累了,他們會坐在墻峁上休息玩手機在微信朋友圈里曬照片。他們告訴筆者,一年在外打工很累,回到家里玩高蹺,圖的就是快樂,現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錢了就是要耍,耍社火總比喝酒打麻將好,老祖先發明的“高蹺”這玩意兒就是好,既能鍛煉體魄,又能“高人一等”。因此,我們祖祖輩輩都要繼承下去。

在恭門鎮文化站,原站長王成科老師在等待縣文物局羊年文物圖片展工作人員的到來,當筆者問到恭門鎮正月二十五社火的來歷時,他先把筆者帶到了下城子村“三圣宮”廟門前,他指向一個寫有下城子遺址的牌坊前說,這里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邽縣舊址,這里歷來被稱做“凰翔府”,是一個古城遺址,因此恭門鎮是一座歷史文化沉淀深厚的古鎮。他說,“凰翔府”這個古城依山而建,坐南朝北,面對著一條河。王成科曾經量過,這個舊城東、西城墻間約有500米,南、北城墻間最遠處約有550米。王成科說:“秦人時代,修起這樣大的城,非常不容易。”而下城子的三圣宮內以前祭祀上古神農氏炎帝,他是火神。農歷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節。屆期,人們或飽食以表示填滿了倉,或用灰等圍出倉的形狀,在其中放些糧食以示倉滿,人們祭祀神農氏炎帝,以祈求一年糧豐倉滿,也是為了感謝炎帝教民耕種,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大事,使人類由原始游牧民族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的這一功績。因此,恭門鎮群眾從歷史上就有正月二十五耍社火,唱秦腔祭祀炎帝的傳統習俗,估計從秦漢時期就已開始了。

當天來自恭門鎮西山、高溝、付川、河北、高山、靈臺等村社火隊伍表演了彩車、扭秧歌、方隊、花臉社火、馬背社火、舞獅、武術、高臺、高蹺等等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的傳統民間藝術節目。兩條東西走向的街道人潮涌動、鼓樂喧天,人們完全沉浸在新春節日的氛圍中,把恭門人民群眾慶新春、過大年的喜慶和歡樂最后一次推向高潮,也充分展示了張家川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新時期特色文化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本次社火表演評選活動由中共張家川縣委宣傳部主辦,恭門鎮政府承辦,縣公安、交警民警保障了此次活動的順利舉行。

寬闊的張家川縣城至恭門鎮二級路

天平鐵路穿越恭門古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