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近年來,全縣扶貧開發工作扎實有序推進,基礎設施逐步改善,致富產業遍地開花,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貧困人口逐年減少。2020年,要達到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扶貧工作難度更加凸顯,任務更加艱巨。縣新聞中心開設《精準扶貧同奔小康》專欄,集中宣傳全縣在“三農”工作和“1236”扶貧攻堅中的新情況、新經驗、新思路、新成效,形成全縣上下抓扶貧的良好氛圍,加快全縣脫貧步伐。
“三大富民產業”助力精準扶貧

張家川縣是隴東南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國家確定的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由于自然、歷史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全縣致貧因素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扶貧開發任務艱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絕不能讓一個貧困地區和一個民族掉隊”的要求和省委發出“全力以赴攻克扶貧開發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員令”精神。今年,張家川縣將以貧困村為主戰場、以貧困戶為聚焦點,緊緊圍繞減貧1.7萬人、扶貧對象年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縣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的目標任務,全面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深入推進“3631”扶貧攻堅工程,堅決打好新常態下的扶貧攻堅戰,為進一步加快全縣扶貧攻堅進程,確保如期實現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輸血莫如造血,扶貧核心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針對貧困村實際,縣委、縣政府經過調研并提出:全縣上下要圍繞實施精準扶貧戰略,重點聚焦“扶什么的問題”,深入推進“369”扶貧開發工作任務落實。“369”中的3即 三大富民產業,落實在具體工作中就是堅持把培育三大富民產業作為扶貧開發的首要任務,強化引導扶持,培育壯大清真餐飲服務業、牛羊規模養殖業和工業商貿流通業,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有這樣一組數據,展示著近幾年張家川縣在積極培育壯大富民產業、助推群眾脫貧增收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和致富成功經驗。據統計, 通過縣委、縣政府強力實施清真餐飲服務業“百千萬”工程,截至2014年底,張家川人在全國創辦的清真餐飲店已達1.3萬家,年創收逾8億元,占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通過“13111”草畜富民工程實施、東部基礎母畜繁育示范區和西部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建設帶動,至2014年,全縣牛羊飼養量達到了64萬頭(只),牧業產值2.4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3%。圍繞實現“3142”目標,通過引龍頭、強貨棧、扶販運,全縣共發展皮毛加工戶502戶,皮毛販運戶2261戶,引進皮毛加工龍頭企業6戶,規范組合皮毛貨棧43家,交易皮張190多萬張,成交額2.4億元;止2014年底,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4743億元,同比增長18.29%,批發業商品銷售額預計完成110833萬元,零售業商品銷售額預計完成67474.7萬元。現如今,“三大富民產業”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86.6%,已經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

思路決定出路,部署推動落實。圍繞 “369”扶貧開發工作任務落實,縣委、縣政府提出繼續培育壯大“三大富民產業”的具體措施。一是深入實施農民增收工程,緊跟市場需求導向,以未就業大學生、青少年和城鄉富余勞動力為重點,依托縣職業學校培訓基地,集中開展“伊香拉面師”培訓,強化引導扶持,著力打造清真餐飲品牌,積極引導餐飲服務業實現集約化經營、規范化管理、標準化服務、連鎖式發展,力促發展清真餐飲經營店3萬家,真正使清真餐飲服務業成為全縣第一大產業,確保盡快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目標。二是深入調研分析,全面盤活現有草場資源和土地資源,科學確定全縣養牛羊的最大規模,力爭人均養牛達到2頭以上、發展專業養殖戶1.5萬戶;立足實際,加大投入,幫助幫聯村擴大村級互助協會資金規模,著力解決貧困群眾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充分發揮村級扶貧資金互助協會示范帶動作用,引導支持建設基礎母畜繁育示范村,全力抓好畜牧業科學發展示范點,力爭發展一批萬頭肉牛養殖鄉、千頭養牛村、養殖專業村、規模養殖戶,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拓展群眾致富渠道。三是緊緊圍繞“3142”發展目標,制定好產業發展規劃,合理確定全縣皮毛貨棧建設規模,引導現有皮毛生產企業改造升級,加強對皮毛市場和皮毛貨棧的規范化管理,通過金融信貸方式,不斷壯大皮毛販運加工隊伍,真正使皮毛產業成為富民利民的大產業;加大對優勢骨干企業的扶持與服務,加快生產流程改進和產業改造提升,培育壯大現有發展規模,充分吸納富余勞動力就業;加快旅游綜合開發,深入推進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完善現代商貿流通網絡,不斷拓展群眾就業渠道,有效增加經濟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