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麗張家川(六)
馬小平

張家川境內的關山古道
在陜甘寧交界處,有一座巍巍高聳的山嶺,峰巒疊嶂,古木參天,莽莽蒼蒼,如同一條蜿蜒長龍,首伏寧夏,尾落甘陜,自北向東南逶迤而下,它就是隴山。隴山有南北之分,北隴山即六盤山;南隴山即關山。關山向來為關中、中原通往西北的要隘和關卡,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過漢中之后巍然屹立的第一道屏障。歷史上的許多戰爭和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的興衰都與關山有密切的關聯,有“隴右要沖,關中屏障”之稱,關山因其高、險、道路崎嶇,歷來是兵家必爭要塞。
關山,因其上有歷史上著名的關隘而得名,它橫亙于張家川東北,綿延百里,是古絲綢之路上扼陜甘交通的要道。自周秦至漢唐直至明代海運未開通以前,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歲月中,穿越關山的關隴古道一直是我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陸上紐帶。歷史上,自長安西去,多經關隴道,其中必越關山,只有翻越了關山,才會到達更加遙遠的河西走廊。東望漢中、西控隴右的隴山南段——關山,因其特珠的地理位置,關山不僅是關中乃至中原王朝的西部屏障和邊防重鎮,而且是古往今來文臣武將和詩人借以抒發情懷的地方,每一位有過西行之經歷的詩人,都為關山留下了詩句,或詠或嘆,或歌或泣,無不充溢著濃濃的情懷。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由關山跋涉到秦州,他的第一印象是從關山開始的,賦詩“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水落魚龍夜,山空烏鼠秋”;唐人盧照鄰有“隴山飛落葉,隴雁渡寒天”;王維的“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岑參“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駱賓王有“隴坂高無極”之句;最著名的要數北朝北周文學家、官至少司空的王褒所寫的《關山篇》,其為:“從軍出隴坂,驅馬度關山。關山恒掩藹,高峰白云外。遙望秦川水,千里長如帶”,文以山而生妙趣,山以文而傳千古。

關山古道,早在先秦時代就已初步形成,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發源于甘肅張家川縣一帶的秦人的崛起,則為關山古道的形成,提供了真實的基礎,因為當時秦人東遷,正是經過關山而到達關中的,這個過程,也恰好是關山古道的形成過程。而且,這條路線恰恰就是后來所形成的關山古道中段。漢代以及其后的魏晉南北朝,是關山古道真正成形的時代,在這個時期,關山古道成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自漢唐以來,就以其東接漢中西控隴右的地理位置,和絲綢之路的形成基本同步,而且,它的大致走向,也和絲綢之路一樣,有南北中線之分。

關山古道的北線,即秦家源古道,是關山古道最早的一條干道,這條干道的大致走向是從張家川縣恭門鎮經馬鹿、羊肚子灘、秦家源至隴縣固關。
從分水嶺下山,沿清河下行,便是隴山的林區,秦家源就像是一塊深藏于林區里的玉石,灘地平緩,雜草叢生,置身其間,仿佛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張家川縣恭門是關山以西的一個重鎮,最早名為弓門,后易為恭門。宋哲宗紹圣四年,清水兵馬都監魏成于其北山興建白起祠,祠內存有清水主薄劉果撰文的《重修白起祠》石碑。為了加強關隴防衛,還建有白起堡。至今,在白起堡周圍還存有20余座分別建于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古堡。

南線即咸宜關道,從隴縣西行經咸宜村,在崖付溝口分途進溝,一路上行經馬鞍子、駱駝巷、鬼門關至蔡子河,再經驛程溝至張家川縣馬鹿長寧驛,一路經碑志梁,出黑溝接南寨鋪。咸宜關道始修于元朝,是三條干道中修建最晚的一條。
路況最好、作用最大的應該屬中線,也就是隴關道。這條干道開辟于西漢初期,由固關、大震關、安戎關、付汗坪分岔上老爺嶺,下山直通張家川縣馬鹿,再經張家川縣恭門直指秦安縣隴城,或由張家川縣馬鹿向南經長寧驛至清水、天水,從而形成了絲綢之路過境天水的南北兩線。

這條古道,自秦漢以來,不同膚色不同身份的人從這里一程又一程地走過,絲綢、陶瓷、茶葉也從這里一一運轉,文明的燈盞從此長亮而不熄。
據史書載,唐代驛站三十里一置,若地勢力險要難行,可不必三十里。至今,在關山一帶,即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亦有兩處有名的驛站,遺址尚存,而且,村鎮的名字里,也均有驛站之字,它就是張棉驛和長寧驛。
張棉驛在張家川縣北部,據史料載,西漢時期外交家張騫于建元三年(前138年)經匈奴被俘后,匈奴王單于見其一表人才、有膽有識,便將公主許配為妻,但張騫始終秉持漢節。后來匈奴發生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返回中原途中,恐帶妻兒回長安漢武帝以叛逆罪殺掉他,便在途經張家川時,將匈奴公主和孩子安置在張家川。張騫回長安面君復旨,漢武帝見其一片丹心,不但赦免其罪,封張騫為“博望侯”,并欽定張騫長子張綿為亭驛官職,建立驛站在今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石橋村,轄行政、軍事為一體。后因羌人不斷騷擾,張綿便將驛站遷移到今張家川張棉鄉所在地。因驛官名叫張綿,后人稱此為張棉驛(棉是綿的同音),名傳至今。
長寧驛在張家川的馬鹿鎮。據《明史》記載,長寧驛道是明英宗正統年間鑿山開通的。其實,明清時期,長寧驛是隴右一帶直通陜西鳳翔的通道之一,F在,一條不甚規整的山路,在山坡與森林間時隱時現,延伸向連綿不斷的大山深處。而如今的長寧驛村,分上店和下店兩個村落,這里曾經是商賈走卒歇腳的繁華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