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念: 腳手不識閑,一輩子不缺錢
這句話出自一位沒念過書,老年喪子,在兒媳婦拋家舍子出走后,獨忍悲痛,與老伴含辛茹苦,抓養兩個幼孫的老人之口。老人用他大半輩子的坎坷實踐著這句話,他是莊稼的好把式,他又是泥瓦匠、石匠、鐵匠、繩匠。他叫黎文學,71歲。生活的不幸,沒有壓垮他。為了讓孫子活得有體面,他養著一群牛,種著35畝地。他稱他的幾間土坯房牛棚為“總統套房”,從他的戲謔中我們可以看到老人對挫折的忍耐、對不幸的淡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門外的一眼水井,是老人為了方便鄰居們吃水而把井打在門外。老人在2014年又開始了養蜂,目前已經發展到了八窩,開始了“畜牧+”的創業新途。

思路:
兩人一頭牛,溫飽就不愁
一人一頭牛,生活就無憂
一人兩頭牛,日子樂悠悠
思路決定出路。沒有好的思路,發展無從談起。縣委針對東部鄉鎮草山資源豐富,有養殖傳統的實際,提出了“兩人一頭牛溫飽就不愁,一人一頭牛生活就無憂,一人兩頭牛,日子樂悠悠!钡乃悸。這一思路,為閆家鄉特別是車古村的脫貧致富指明了方向。在這一思路的指引下,車古村堅持一業興村,大力打造基礎母畜繁育示范村。止目前,全村牛存欄860頭(能繁母牛678頭),羊存欄700只,馬匹22匹。全村規模養殖戶已達到80戶,養牛5頭以上的養殖戶43戶,10頭以上的26戶,20頭以上的15戶。建成綜合養殖場2個。以5只羊換算為一頭牛,基本實現了“一人一頭牛”的目標。

精神:殘疾不可怕,勤勞吃苦能發家
這是殘疾人馬有旦的理論和實踐。21歲的他,在煤礦事故中失去了右腿。災難沒有打垮他,如何養活自己,成了他這輩子破解的一道題。經過摸爬滾打和屢敗屢戰,勤勞吃苦的他最終選擇了養牛,從最初的一兩頭,到如今的30多頭,他成功了。
責任:一年干成一件事
村班子動員群眾養牛,為群眾謀劃牛事業,決定牽著牛羊奔小康,當好“!卑嘧印R荒旮沙鲆粋樣來,一年干成一件事。2013年村主任修建養牛場,養了100頭牛;2014年修了60座牛棚,解決了群眾無牛棚養牛的問題;動員群眾加入互助協會,為群眾解決養牛資金匱乏的問題。2015年動員群眾解決了123戶群眾吃水的問題。

力量:團結就是力量,互助才有希望
貧困戶發展的最大瓶頸是資金問題,為了實現貧困戶脫貧,縣委重點圍繞畜牧養殖業,因地制宜、精準扶持,高標準建立了村級產業扶貧互助協會;ブ鷧f會給貧困戶帶來了希望。車古村互助協會成立一年來,入會人員已達83人,累計投入資金85.3萬元,其中會員入股資金15.3萬元,已為購進基礎母牛的28戶群眾發放貸款82萬元。其間,借款農戶購牛189頭,產牛犢86頭,實現產值43萬余元。在互助資金的帶動下,如今全村牛存欄達860頭。群眾高興的稱為“我們身邊有‘不出村的銀行’!

財富:要想“光陰”好,誠信少不了
深入開展“以誠信為榮、以不誠信為恥”的宣傳教育,用身邊的人和事,說理論事,讓老百姓明白了只要誠信好,“光陰”絕對好的道理。營造了“戶戶講誠信、事事守誠信”的氛圍,在做人做事上都能嚴守誠信關,在車古村初步樹立起了誠信理念。 |